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海红 《学理论》2011,(13):222-22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对话,有了对话,文本便有了生命力;有了对话,学生才能收获自己的心灵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营造氛围,穿针走线,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与审视,强调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诗人夏吟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诗歌的形式,来体验、感悟、探索、传达生命的哲理。因此,夏吟的诗不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诗化。阅读夏吟的诗集《冰雪灵魂》,读者不禁会掩卷深思诗与生命之关系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郭亚萍 《理论导刊》2006,1(12):35-37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生命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此对传统的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即提出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生命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性冲突,能做的未必就是应做的。必须掌握“伦理底线”,达成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红岩》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对英雄语言和心理的刻画,传达出一种终极关怀精神。《红岩》中的人物将信仰看做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作品中的主人翁们认识到将个人融入集体之中能实现生命历时性的意义,由此也实现了生命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地变快。随之发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力图借助对儒家生命哲学、道教生命哲学,以及丹道生命哲学的解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宗教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已存在,虽然它的许多观点都与现代科学相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宗教仍然在很多民族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通过分析宗教中的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找出宗教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最后找出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以达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德春 《学理论》2010,(18):275-276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逐渐认识到个体生命体验在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理作为学校教学中的自然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重任,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物理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特征:亲历性,整体性,弥散性,缄默性。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是由物理学科特点决定的,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是拓展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能力的策略:创设生活情景——从书本知识到生活世界;实施操作探究——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从教知识点到教结构。  相似文献   

9.
张衍庆 《学理论》2013,(16):83-84
尼采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探讨研究。就尼采对生命,对于生存方式的一些看法进行探究。尼采否定充满"怜悯"的传统基督教生存观,对人的自立自强极其推崇。他反对以理性观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主张回归到人的本身,把寻求自身超越作为生命哲学的最终奥义。  相似文献   

10.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0)
以道家的生存智慧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相融合,对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其生命意义和生命智慧、提升生命价值和生命境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海霞  崔科峰 《学理论》2012,(17):269-270
当今的高等教育只注重“何以为生”,却忽视了“为何而生”这一终极教育目标,宏观上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微观上,生命教育目标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一性.高校思政教育要转变传统的理念,回归生命的本真,加强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途径上加强教育的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  相似文献   

13.
薛立伟 《学理论》2012,(33):32-33
生命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乐观主义者习惯于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歌颂生命,但往往会陷入唯我独尊的孤立状态;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生命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显得渺小且无助,生命最终归于虚空。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对生命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深刻的审察一方面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指出了摆脱意志的束缚并获得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李商隐复杂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隐隐透露出理想不得实现的悲苦现实、生命体验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诉求.由此分析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注重人生体验,但更重视审美追求,并在崇高的审美的追寻中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人类文明在根本上当从“人”与“文”的双向互动中得到解释 ,那么在“人”与“文”的双向互动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 :历史性的人文取向。它作为人类生活的终极取向同时也构成编辑的终极取向。人文关怀作为编辑的终极取向具体表现为 :1 人文作为“为人”并“人为”的价值取向 ,要求编辑具有大智慧 ;2 人文作为积累性价值取向 ,要求编辑具有使命感 ;3 人文作为敞开性价值取向 ,要求编辑具有兼容心理 ;4 人文作为创生性价值取向 ,要求编辑具有趋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5)
诗意化教育是指关怀生命、自由以及教人如何"成人"的教育,而今的教育渐渐迷失了方向、与生命相违背,成为"非诗意"的存在。从诗意化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导致诗意化教育失落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诗意化教育的重建措施如下:树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协调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论述里,共产主义概念具有现实关怀、终极关怀和历史发展逻辑三个维度。区别于常见的只赋予其终极社会形态意义的理解,共产主义的三个维度意义分别具有批判的实践运动、自由自觉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及人的历史发展逻辑等辩证运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6)
把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要义,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以及西方学者的二元对立中心中探讨其理论来源,从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中分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中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解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呼吁人们对人和自然的问题做进一步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葛斐然 《学理论》2013,(18):55-56
保罗·蒂利希是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他毕生的精力在于对神学系统的钻研,但蒂利希研究的一个很大的兴趣点始终围绕"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他通过调和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揭示文化诸多表现形式中所蕴含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20.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的体验哲学对西方哲学界、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提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点阐述体验哲学以及它对概念隐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