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1年,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书中以亲历亲闻披露了许多有关鲁迅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一章谈到鲁迅的死与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有关,此事在读者中引起关注。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他的病由须藤治疗。或许疗效不显著,也曾有友人劝他换位医生,但鲁迅没同意,以为须藤在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即为前辈,资格老、医术好,了解他的病情,还是让他继续治疗,就这样延续下来。直到1936年10月18日弥留前还勉力写给内山完造一便笺:“拜托你给须藤先生挂个电话,请他速来看一下。”周海婴先生对他提出了种种疑点,这在鲁迅研究上是个问题。为探讨这一谜团,也为了存一时之故实,我们除了刊发周海婴先生的《一个长埋于心底的谜》一文外,还拂去历史的积尘,从故纸堆中找出了须藤于鲁迅逝世后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以及许广平认为“不符合当时治疗实际情况”的病案,全文迻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政 《江苏政协》2013,(10):50-51
<正>从事新闻摄影20年,在各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新闻图片1500余幅,多次在全国、省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十多次被评为金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嘉奖……他就是连续三届金坛市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金坛市新闻中心副主任王玉华。因为手中的镜头,他的人生绚丽而多彩。业精于勤行成于思1994年经招考,王玉华成为金坛日报社的专业摄影记者后,他就把做一位名记者当作人生的追求。为了拍出好照片,他认准了勤学苦练,一有机会就端着相机在外跑。一年下来,他黑了不少,但摄影  相似文献   

3.
昭然 《民主与法制》2011,(13):22-25
一个38岁就已经官至副厅级的领导干部,本该珍惜所得,修身养性,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依此下去,在仕途上他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可是,本文的主人公张广涛却在他最年富力强最辉煌的时期,被强烈的嫉妒阴霾所包围,作了一系列与他身份相悖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走上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光环背后暗藏“杀机”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为周海婴的身体很好,每次有鲁迅先生的纪念日,都会有人请周海婴出来说几句,有他在,好像就可以睹人思人,寄托一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没想到人说没就没了,一看新闻,周先生也活到了81岁,算高寿了。很多年前,做过一次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刊,还写了一篇文章,是和鲁迅先生的虚拟对话,借鲁迅先生的口,谈当下的祭孔、传统文化热等现象。记得当时就采访了周海婴,还有周令飞。也许真是隔辈像?相比其父,周  相似文献   

5.
将军之子、军校之才,他的人生本可由此书写华章。然而他却选择远离“光环”,回到故乡当了公安民警。退休后他本可安度晚年,却又回农村带领老区农民架桥修路,开山办厂,建设新农村,用余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的诺言。他就是已退休的湖北省红安县公安局原副局长程平东。  相似文献   

6.
《世纪行》2016,(8)
正作为一位新闻记者,他长期奋战在电视宣传第一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群众呼声。作为政协委员,他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认真撰写提案,积极参政议政。他将新闻记者与政协委员这两个身份有机融合,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他就是黄石市政协委员——周鹏。奋战新闻一线三十年如一日1986年,周鹏从湖北省军区政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三个人物,他们原来头上都有让人崇仰,使人羡慕的光环,然而,在人生的舞台上轰轰烈烈表演一阵子之后,他们头上的光环没有了,代之的是明晃晃的镣铐。光环和镣铐之间无论如何是不能划等号的。他们当年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一步步奋斗前进赢得耀眼光环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向着明晃晃的镣铐走近。这都源于他们日益膨胀的私欲。  相似文献   

8.
当生命以倒计时的方式进行时,人才会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黑龙江省某看守所里,曾经闻名遐迩的"大仙"文政国,此时身戴脚镣,当最后时刻一分一秒向他逼近时,他歇斯底里地诅咒着自己的罪恶,他47岁的人生历程就将无可奈何地画上耻辱万分的句号.这个身披耀眼光环的杀人恶魔是怎样走上末路的呢?  相似文献   

9.
阿牛酷爱摄影,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摄影家.参加保安工作两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拍的照片装了满满五大本影集,这还不包括寄往报社和摄影协会的.虽然他的照片一张也没发表,他却痴心不改,队友们奚落他,说他比"傻瓜"相机还傻.  相似文献   

10.
这期印像栏目,刊登的是青年摄影艺术家沐晓熔先生记录云南民间手工艺的摄影作品。2016年,为完成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项目,沐晓熔对云南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摄影考察。一年多的时间,他深入了20个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了陶艺、编织、金属工艺、图腾工艺等不同类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在数千张照片中,沐晓熔精选出112幅作品,以展现云南民间手工艺的丰富性与艺术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沐晓熔的拍摄方式,不是记录工序和工艺,而是塑造手工艺之美,以唤起照片的读者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所以,不难理解,他拍摄的民间手工艺,被列入了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书画创作项目(摄影)。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西藏代表团的驻地京西宾馆采访了因活佛身份罩着一层神秘光环的新杂·单增曲扎。当走近他,透过光环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谦虚宽容、精通藏传佛教艺术的活佛,还是一位平易近人、勤思好学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更是一位心系百姓、恪尽职守的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2.
李彦群28岁时就被选为吉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37岁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从来不把人大代表作为一种荣誉的光环,而是时刻牢记心中的使命,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我满怀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思想的追求,报名来到东海之滨的宁海煤矿工作。矿灯,在我头上闪光;风钻,在我手中轰鸣。正当理想和希望伴随着我22岁的春青年华闪烁出如同朝霞般绚丽的光环时,我却连续三次因公负重伤,造成腰椎骨骨折和整条右腿截肢。 25岁,是一个人生命中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岁月,我却在这时步入残疾人的行列。人生出现了断层,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曾使我悲痛欲绝。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冬,当我从手术后的剧烈疼痛中苏醒过来,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中美合资经营的长城饭店游泳厅中,展出一幅宽三米、长十六点五米的巨型彩色照片。画面是一片在阳光照射下的葱绿、茂密的原始森林。这幅照片,色彩明快,透视感强,看后犹如身临其境。许多游客纷纷在照片前摄影留念。有些从事摄影工作的人说:「能用二十张一米多宽、二米多长的彩色相纸,拼接制作出这样巨大的照片,色调保持一致,说明暗室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这幅照片的拍摄者是青年摄影工作者陈雷和尹凌波,制作者是「中国摄影中心」。  相似文献   

15.
阿峻 《民主与法制》2010,(17):57-59
他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自学数载的坚忍、以38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然而。2009年硕士毕业之后。他的生活和工作又回到了原点——重新回到曾经打工的高校做起管理员。  相似文献   

16.
杜修贤同志曾长期为中央领导摄影。由他提供照片。由顾保孜撰文的《红照片》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中南海内鲜为人知的情况。现摘录杜修贤在毛主席遗体旁拍摄到“八人握手”照片的经过的章节。这张保密了20多年的照片。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彭京玉  王雪娇 《台声》2001,(9):44-45
“一位农夫赤着脚扛着犁锄,与他的黄牛伙伴下田,拉着牛的绳索,长度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成为视觉重心;一个年纪约两岁的小男孩,手提青蛙,像将军领兵似地带着一群鸭子漫步,你几乎可以听见鸭子的呱呱叫声。” 这不是小说,更不是电影,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 2001年6月26日至7月1日,“台湾乡土风情猎影”——谢震隆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台湾摄影家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影展,117幅参展照片均为上世纪60年代台湾乡村和台湾兰屿岛高山族雅美族群的真实生活写照。通过影展,人们不仅了解了台湾,更了解了他——谢震隆,一个…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7,(11):79-85
摄影,能为过去,现在,留下人类文明和价值的永久证据,和未来的希望。 我们不但生活在影像氛围中,也活在照片的记忆里。如果依据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舍福·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以8小时曝光时间成功地将他窗外的风景拍摄成世界上第一张能永久保存的相片算起,那么摄影术的发明距今已有181年历史了。摄影术的发明不但展开了人类视觉文明的新页,  相似文献   

19.
李明媚 《今日广西》2010,(14):30-33
一个头顶着哈佛大学院士光环的中国人; 一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国际知名人士; 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在大家看来,他应该出门宝马奔驰,住着豪华别墅,可谁又料想,他只开着普通的车子,蜗居在一问只有60平米的公寓里。然而也正是他,拿出自己90%以上的收入回馈社会。他,林健忠博士,会有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呢?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现场摄影中,进行方位摄影和概貌摄影时,常常需要拍摄全景照片。全景照片的后期处理效果决定了影像质量。目前,可以制作全景照片的软件有很多,通过研究发现,PTGui软件的拼接质量优秀,操作方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