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八九○年,我出生在离北戴河大约百里的海滨。当我刚刚两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亲又去世,丢下了一个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怜的婴儿。我没有兄弟和姐妹。于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等我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他们又留下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我是多么不幸啊!"这是李大钊留学日本到达东京不久,准备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之前,在基督教青年会补习英文时用英文作文时写的《我的自传》介绍自己身世的一段话。那么,李大钊当时写的他的幼年与家庭情况是否确切,而他的身世与家庭情况又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5岁时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又被抓去当劳工,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我只能靠亲友的抚养勉强度日.  相似文献   

3.
张堉 《正气》2001,(12)
中国共产党80华诞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着12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1966年6月我出生在晋西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贫穷但平静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爷爷被打成了“反革命”,住进了“学习班”,白天站板凳,晚上带磨盘、背语录、挨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爸爸被夺去了大队主任及会计的权力,陪着爷爷挨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恰是在这困难的时候,我3岁时,母亲去世了;事隔两年,父亲又离开了…  相似文献   

4.
唐启君 《学习导报》2013,(14):52-53
父亲是在母亲去世的第八个年头的夏天去世的,那是1982年,我13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父亲的突然病逝,使我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为没有了经济来源,我不得不终止学业。在组织的关心下,于第二年春天顶职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萃苑     
《先锋队》1999,(11)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罗氏《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和毛泽东有一次婚姻的那个女子姓罗,韶山人。1889年出生,1910年去世。毛氏宗族1911年和1941年两次修纂族谱,都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后一次把杨开慧列为继配,把贺子珍列为再娶。罗氏在毛家地位是得到认可的。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祖父的妹妹…  相似文献   

6.
李苏光 《世纪风采》2008,(11):17-19
15年前,正当我在美国为学位作最后冲刺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没能赶上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这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谨以这篇文章纪念亲爱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1924年,我出生在肇州县李家粉坊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4岁时母亲去世,7岁时父亲积劳成疾身亡,我被家徒四壁的叔父收留.从12岁起,我便到大户人家打工,经常忍饥挨饿.1932年6月,日军侵占了肇州县,百姓的生活更苦了.我亲眼看见日本人动不动就抓劳工、杀人.  相似文献   

8.
《党史文苑》1997年第4期刘良的《林彪生活二题》一文,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家?我没有家。”孙维世有点奖名其妙。她母亲死后,家里已无亲人了,林彪这是知道的。这段文字是说,林彪在苏联与孙维世相遇时,孙维世的妈妈任锐已经去世了。这个史实有误。我因任锐的墓碑为周恩来书写,曾去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实地拍摄,该墓是1949年8月立的。后来我又多次走访了现已年逾七旬的孙维世的妹妹孙新世。据孙老讲,她的妈妈是lop年春在天津去世的。建国前夕,孙维世从北京万安公墓买了一块可供两人安葬的墓地,安葬了母亲,东侧的那块墓地打算找回…  相似文献   

9.
这一生.三个字.简单,却又很沉重.年后,也包括年前,甚至是正过年的时候,村里一下子去世了很多人.其实,我的父母也上岁数了.每每回家,他们都喜欢和我絮叨些村里的事儿,谁家娶媳了,谁家生孩子了,谁家的老人在某日的某一个时候不在了.有些我不是很熟识,有些却很熟悉.有一位大娘半夜从炕上摔下来,等家里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没气了.  相似文献   

10.
与爱同在     
有一年冬天,最疼爱我的外公忽然去世,一种难言的哀怆几乎吞没我的生活。在一个落雪的晚上,好友忽然提出要陪我喝酒,酒阑人醉的时候,他讲述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哥因病去世那年,母亲已经70岁。为了不让体弱的母亲过度悲伤,我们兄妹几人商量后决定向母亲隐瞒这个噩耗。由于大哥生前住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与母亲团聚,相信母亲是不会察觉的。尽管我们都避免提及大哥,但是一段日子以后,母亲还是念叨起来,说大哥是儿女中最孝顺的一个,为什么这么长  相似文献   

11.
感受农民     
岳国君 《奋斗》2004,(5):50-50
从小生活在农村,自然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但那时面对自己家乡、面对着所熟悉的一草一树和农村艰苦而又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什么时候能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就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于是在恢复高考的第3年——1979年,16岁的我考上大学。至于文理科、或者是什么专业,对不谙世事的幼小年龄来说一概不懂,那时  相似文献   

12.
慈母泪     
方亮 《党课》2006,(9):80-82
初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还很小。可从那时起,这首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 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硬是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担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重担,还供小姨和小舅念完了初中。在几件老式家具的陪伴下,母亲走进了与她身世相仿、体弱多病的父亲的生活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是那么恩爱,他们从没打过架、拌过嘴,甚至连说重话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每当和同学谈及这些,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掩饰不住的羡慕,我都倍感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20):84-85
三岁多的时候,翩翩忽然开始关心生死问题,一天在卫生间担心地问我:“妈妈,将来你老了的话,很快会死的,是吗?”我安慰她:“那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呢!”某天路过一家花圈店,她大为惊艳:“这么多漂亮的花呀!”我说这是花圈,是送给去世的人的。她问:“为什么人死了要送花圈呢?”  相似文献   

14.
李艳颖 《党课》2011,(9):102-103
父亲,你去世两个月了,如我,却如同两个世纪。我是那么深地爱着我的儿子,才知道,你是多么深地爱着我。四岁到七岁,我是跟在你身边一起生活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你给我埋下了很多种子。我曾经怨过你,恨过你,跟你争吵过,  相似文献   

15.
2000年5月9日上午,四平市“心连心”帮贫扶困助学活动再动员大会在市委礼堂召开。千人会场座无虚席。听着特困生和家长们含泪的诉说,看到领导干部与特困生对接的感人场面,回味市委书记动情的讲话,在这庄严而凝重的气氛里,一声声真诚而热切的呼唤泛起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令人揪心的学生身世,流露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马卓,四平一中高二女学生,母亲因病于一年前去世,下岗一年多的父亲去年冬天在为别人打工的路上摔断了胳膊。从此,马卓在学习之余,又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王卓,四平三中学生,5岁时爸爸因病去世,不久妈妈也一头栽…  相似文献   

16.
“妈妈在爸爸去世后15个月随爸爸而去了,2008年6月24日我妈妈跟随爸爸而去,从此我爸爸妈妈都没了。在悲痛欲绝的日了里,泪水不止,不知何时才可平静我悲伤的心情,爸爸妈妈都健在,无忧无虑的日子多么美好,这些回忆,天天回荡在我忧伤的心中。”这是在毛新宇的母亲邵华将军去世后,访问新宇时讲的话。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2,(6):50-50
去年11月24日,是黄霈去世7周年。奇怪的是,想起他的时候,竟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我只记住了他离去时做了一个鬼脸,还有一声长笑。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信     
不知为何,妈妈的这封信被我保存了整整八年。——是自责吗?妈妈去世前的确如此,每读一遍万箭穿心。是忏悔吗?妈妈去世后,每读一遍泪如泉涌。这封信写于2004年的10月25日,这一年妈妈已是86岁的高龄。我能想象妈妈伏案疾书时的情景——她的手在颤抖,她的眼在流泪。为什么同住一个城市却非要写信?难道不能面谈?不能在电话里讲述?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道歉"!——母亲向女儿道歉!那天的情景我记忆犹新:又是一个周末,到了我例行回家看望妈妈的  相似文献   

19.
7、爸爸的家教真严   在我们兄妹中,大哥岸英、二哥岸青和我在苏联生活的时间较长,受的又是欧式教育,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些欧化了。   大哥曾这样讲:   我刚到延安的时候,感到各方面都很别扭,生活上也不习惯,风土人情又都不了解。我又从小在外边流浪,是在无拘无束中长大的。再加上在苏联养成的待人接物上的习惯,我们都欧化了,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延安人看我也别扭,我一时也很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   开始,我与对方谈起话来,高兴时就旁若无人般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搞不明白的时…  相似文献   

20.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