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烈士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曾是一位有建树的文学青年。 方志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与上海《民国日报》有关。1920年,方志敏在南昌工业学校上学,订阅了当时的进步报纸《民国日报》。有一天,副刊上有一篇白话小说《捉贼》,描写的是学生们吊打小偷的情景。他看过后认为,比小偷坏的触目皆是,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都是操戈挥  相似文献   

2.
在《方志敏文集》里,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早期作品《呕血》、《我的心》、《同情心》以及白话小说《谋事》,均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上面。方志敏最早写的一首散文诗《哭声》,也在《觉悟》上发表了。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方志敏几篇作品都发表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民国日报》于1916年1月22日在上海创刊。五四运动期间,增办的副刊《觉悟》,其创办人聘请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陈望道、施复亮等担任编辑。副刊《觉悟》宣传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影响很大,很受青年们的欢迎。1922年…  相似文献   

3.
在《方志敏文集》里,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早期作品,如白话小说《私塾》,散文诗《哭声》、《血肉》、《快乐之神》均发表在《新江西》第一卷第3号刊物上,其实方志敏在《新江西》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远远不止上述四篇。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方志敏的几篇作  相似文献   

4.
1927年4月12日的武汉《民国日报》,刊登了一篇火药味极浓的文章——《李烈钧原来如此》,作者方志敏。李烈钧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他在讨袁护法中领导湖口起义,功勋卓著,曾一度名声显赫。为什么方志敏著文激烈抨击李烈钧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7年3月,北伐军总司令部进驻南昌已有4个来月了。面对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蒋介石的排共反共面目日益公开暴露。他不但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烈士,在其青年学生时代就十分关注社会,憎恶黑暗,追求光明。他不仅是一位不断探求、勇于斗争的革命追随者,而且是一名思想活跃、文笔犀利、成绩斐然的文学青年。20年代初,方志敏在南昌、九江读书期间,课外阅读广泛,涉猎了许多进步报刊。除了北京的《新青年》外,他特别钟情于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和青年  相似文献   

6.
1920年10月的一天,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坐在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教室里听课的方志敏颇觉有点寒意。蓦地,外面传来“号外”、“号外”的喝声,使他一怔。课后,他走出教室一看,原来是南昌《民国日报》印发的一张“启事”.宣称本月下旬某日美国法学、社会学博士、客座教授江亢虎将在南昌百花洲演讲.题目是《论在中国推行无政府主义的必要性》。颇引人注目。这时的方志敏经过五四运动的战小洗礼.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再加上来南昌后阅读了诸如《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他不仅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而且正沿着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求索,对…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方志敏的名字为世人所景仰。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的动人篇章《清贫》、《可爱的中国》等更教育了无数后人。直到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生于江西省戈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从小体弱却俊秀,在村里有“正宫娘娘”的绰号。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  相似文献   

8.
白晓波 《世纪桥》2010,(22):42-43
方志敏,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甚至从某方面看来,他代表的是一面旗帜,一面坚贞不屈、固守清贫的旗帜。他在监狱中所写的《方志敏自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体现了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贞与不屈。他曾说:“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位英勇的革命斗士在艰难困苦之中开始淬火成钢!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面对死亡的威胁,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的生活》等文章。在那字里行间你可以得到一种荡涤灵魂的精神感染,得到一种震撼心魄的正气支撑。而这种崇高精神和浩然正气,又是我们今天在物质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多么需要的啊!可以说方志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人类美好的事业而不懈地奋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方志敏精神的一个突出特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  相似文献   

10.
桑田 《湘潮》2023,(2):17-18
<正>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十几万珍贵文字,饱含他对中国挚爱的《可爱的中国》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同年8月,方志敏英勇就义,《可爱的中国》成了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千古绝唱,是他身为爱国者最后发出的深沉呼喊!爱护中国,拯救中国——《可爱的中国》为了什么方志敏写《可爱的中国》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清贫之碑     
方志敏在被捕后,敌兵饿狼一样把他浑身搜了一遍,没有搜出一个铜板。对方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预感到生命行将结束,就提笔为我们留下一篇文章:《清贫》。  相似文献   

12.
清贫之碑     
方志敏在被捕后,敌兵饿狼一样把他浑身搜了一遍,没有搜出一个铜板。对方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预感到生命行将结束,就提笔为我们留下一篇文章:《清贫》。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志敏涉猎了许多进步报刊,他经常给《新江西》季刊、《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等报刊投稿,此后又创办了《新江西半月刊》《先驱》《寸铁》《锄头》《工农报》等红色报刊,这成为方志敏革命思想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新江西》季刊是方志敏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南昌文化书社和《新江西半月刊》是方志敏大革命时期在江西点燃革命之火的阵地;《觉悟》副刊是方志敏早期革命文学的主渠道;《工农报》等苏区报刊成为方志敏探索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要平台。可以说,方志敏是闽浙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方志敏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狱中,他写下了《清贫》一文。文章的开头这样叙述:“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相似文献   

15.
吕芳文 《湘潮》2016,(4):94-98
陈衡哲,以莎菲为名在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9月15日,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次月15日,发表白话剧本《老夫妻》。旋在美求学时,继续为《新青年》写稿,陆续发表了新诗《鸟》和《散伍归来的‘吉普色’》、游记《加拿大露营记》、白话小说《小雨点》和《波儿》等。1920年夏,于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旋回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苑》2012,(17):58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方志敏全集》一书。该书在两次出版《方志敏文集》的基础上,汇集方志敏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共收入方志敏文稿67篇,较《方志敏文集》新增文稿23篇,约5万余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方志敏狱中文稿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下编主要是方志敏关于农民运动和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及苏区建设方面的著述、文告。《方志敏全集》真实记录了方志敏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了他的崇高精神和丰富思想,是一部凝聚着方志敏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的重要文献和史书。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该书的出版,对于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可爱的中国》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名篇佳作,是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一曲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的千古绝唱。这篇文章的作者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便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探索救国之路。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并誓言“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相似文献   

18.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等手稿是怎样带出监狱,交给党中央的呢?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有方志敏在狱中写的《致党中央》、《致胡罟人》两封书信,它反映了文稿转送的情况。 致 党 中 央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一日 方志敏 ……这些文稿,都寄存胡罟人君处保藏着,他答应在他出狱后,送交中央。胡罟人君是国民党的一个官僚,因他倾向革命,胡在狱中给了我一些帮助。我曾与他谈了不少的话,并写了许多信给他,他表示很坚决而且诚恳。他愿意站在党的同情者的立场,接受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黄国城 《党史纵横》2001,(10):18-20
1吴先民,1905年出生在横峰县青板桥村。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接受新文化、新忠潮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在南昌求学,认识了方志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江西》等进步刊物,接受马列主义。革命的浪潮激荡着吴先民的心胸,“五卅”运动以后,他决心回家乡,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宣传苏俄革命,于是没等毕业,就回到横峰。母亲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等毕业,弄个饭碗回家?”他回答说:“现在的社会,只有少数人有吃有穿,光弄我一个人的饭碗有何用?我们要让绝大多数人都有饭吃,都有衣穿。”这时的吴先民已把…  相似文献   

20.
1940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得到消息,有人手中有方志敏烈士的遗文,经验证系真品,于是花重金买下。这篇失而复得的文章便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6月,叶剑英读罢,感慨良多,挥毫写下七绝《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诗中交织着对方志敏爱国精神的敬佩和对他壮烈牺牲的痛惜,深沉而真挚。叶剑英将此诗题写在方志敏的遗照上,并附记:“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