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有关部门在浙江省北部的嘉善县西塘镇召开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论坛"这样一个颇具新意,又意义深远的会议.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新征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挑战和压力也十分巨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绿色发展定力,稳中求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对象世界为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飞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在追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的建设,生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已是大连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4.
叶慧 《今日浙江》2023,(15):40-41
淳安坐拥千岛湖,有着全省第一的森林蓄积量,是浙江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一流的生态、绝版的山水,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资本和底气。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淳安县调研时,就嘱咐淳安“坚持生态立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年来,淳安县牢记嘱托,在“守与进”中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美丽浙江建设考核取得“六连优”,六夺“五水共治”大禹鼎,2022年还获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社会性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  相似文献   

5.
徐朝旭 《求索》2006,(8):63-65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摆脱生态危机的途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必然联系,展示了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内在统一的未来社会的图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姚雅锐 《前沿》2011,(24):203-204,216
满都麦作为内蒙古生态草原文化的守护者,深刻地感受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内蒙古亟待解决的严重的草原荒漠化难题,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繁荣发展的生态文学,毫无疑问使满都麦具有更强烈的生态意识,从而作品中产生了更加强有力的对工业的批判、家园之虑和生态预警。  相似文献   

7.
《观察与思考》2007,(21):61-63
<正>明代聂大年有词咏杭州风光云:"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自古杭州便是人、动物、植物、人文风光和谐相处的天堂之地,为多少文人墨客所倾倒。但今天,杭州作为以追求国际品质为目标的大都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不  相似文献   

8.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理性反思,它把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理论成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态度,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9.
张立影 《前沿》2012,(7):40-43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这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内具有特殊的性质。总体来说,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注重生态政治战略的构建,又注重生态伦理以及科学消费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支点——生态伦理中的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毅 《求索》2004,(11)
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中自律与他律的探讨 ,笔者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即提高生态道德认识 ,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培育生态道德良心 ;建立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完善生态立法 ,才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野的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帅 《理论月刊》2013,(8):42-44,10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共识。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根植于深层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生态伦理观着眼于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生态伦理的协调发展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陈蒙蒙 《群众》2012,(9):27-28
建设和谐社会,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我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刊特刊发一组笔谈,介绍一些部门和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3.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幅用现代艺术观念与手段托起湖北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流动画卷;这是一首以智慧和深情再现荆楚儿女民俗风情的律动诗篇。激越豪壮,气势磅礴,水浩山险声光灵动,舞蹈语汇瑰丽奇崛,震人心魄。看《家住长江边》,不由自主地调动并品咂与巴山楚水相依相融的人生岁月;情不自禁地与楚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对话;视听和情思徜徉在既亲切熟悉又新鲜陌生的艺术享受之中。与某些以大制作包装贫脊和空泛的舞台作品不同,它有着浩阔的时空吐纳力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情和精美的舞蹈语言及其舞台体现。这既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2):F0004-F0004
近日,著名学者陈寿朋教授的新著《草原文化的生态魂》首发式暨“弘扬生态道德及人与自然和谐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张怀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期在浙江基层调研时发现,在近年来国内劳资矛盾高发的态势下,有2000万外来务工者的"外来民工大省"浙江却相对保持和谐平静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丁宪浩 《桂海论丛》2005,21(2):15-18
建设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反映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化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现实手段,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必须努力推行绿色化发展战略: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8.
<正>大阪是日本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大阪市历史悠久,7世纪时得名难波京,建有难波宫,曾是日本的首都。如今,大阪与东京同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是日本的四大工业区之一——阪神工业地带的核心。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阪市既拥有大阪城、难波遗址、四天王寺等历史建筑;而作为经济活动繁忙的工商业城市,又拥有众多的高楼和现代建筑,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协调辉映,成为大阪城市规划的突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世界优秀文明为借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