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家兔分为单用氯胺酮组、氯胺酮与乙醇合用组及对照组,三组动物分别灌胃氯胺酮0.15 g/kg、乙醇3.0g/kg与氯胺酮0.15 g/kg及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尿标本,GC和GC/MS法测定氯胺酮和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浓度,WinNor-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合用乙醇后不改变其房室类型。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K10、AUC和β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10、T1/2β、A和C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01、K12、K21、T1/2K01、α、T1/2α、Tmax和B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K01、A、B和Cmax等参数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01、T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10、K12、K21、AUC、T1/2K10、T1/2α、T1/2β、β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醇可加快氯胺酮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促进其转化为去甲氯胺酮,对于氯胺酮与乙醇合并滥用的鉴定,应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及其代谢物苯丙胺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行为。方法GC/MS法测定家兔灌胃甲基苯丙胺后不同时间点血、尿中甲基苯丙胺和代谢物苯丙胺浓度,采用3P97程序进行房室模型拟合以及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均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甲基苯丙胺在家兔体内Cm ax为1.457 mg/L±0.094 mg/L,Tm ax为1.557h±0.078h,t1/2 ka、t1/2α和t1/2β分别为0.384h±0.052h、1.614h±0.036h和3.007h±0.430h,CL为1.769 L/h/kg±0.114 L/h/kg。甲基苯丙胺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 t=2.767 e-0.746 t+1.454 e-0.234 t+4.119 e-1.746 t。结论甲基苯丙胺在家兔体内吸收、消除和代谢都较快。建立的甲基苯丙胺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和参数可为甲基苯丙胺分析的合理取样、从血药浓度推断服毒时间以及甲基苯丙胺滥用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Liu L  Wei ZW  Jia J  Wang YJ 《法医学杂志》2010,26(5):357-360
目的研究氯胺酮及其代谢物去甲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兔以氯胺酮0.15g/kg剂量灌胃,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液和尿液,血清和尿液中氯胺酮及代谢物用GC-MS法定性、GC-NPD法定量检测,WinNor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全程记录实验动物主要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氯胺酮和代谢物去甲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均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为ρt=121.760e-0.025t+0.980e-0.002t+4.579 e-0.021t,去甲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为ρt=640.919 e-0.03t+1.023 e-0.001t+9.784 e-0.031t。血液中氯胺酮质量浓度达峰时间为(40.950±12.098)min,血峰质量浓度为(9.015±1.344)μg/mL,消除半衰期为(430.370±28.436)min。给药后30~240 min内氯胺酮在血清和尿液中的质量浓度之间具有动态平衡的中度相关性。家兔给药后30min出现中毒症状,120min后渐恢复正常。结论建立的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和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卡西酮及其代谢物卡西酮、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分别以甲卡西酮17.25mg/kg和34.5mg/kg经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内眦静脉采血,血液中甲卡西酮及其代谢物卡西酮、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用H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DAS3.2.8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动力学方程并计算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甲卡西酮原体在大鼠血液中的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达峰时间在给予剂量间无明显差异,剂量可以明显导致消除半衰期的延长。低剂量组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10515.971×e~(-0.024t)-10515.919×e~(-0.144t),高剂量组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12410.093×e~(-0.015t)-12409.465×e~(-0.169t)。甲卡西酮和卡西酮的检出时限为24h,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检出时限均为2h。甲卡西酮和卡西酮在血液中的浓度比随注射时间的变化不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影响,呈指数关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甲卡西酮毒物代谢动力学方程和参数,代谢物的检出时限及与吸毒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为甲卡西酮吸毒鉴定的合理取样,原型和代谢物的检出,浓度关系推断吸毒时间以及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兔唾液中氯胺酮及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浓度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家兔分为氯胺酮灌胃组(6只)、静脉注射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于染毒前、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唾液和血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全扫描定性、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样品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的浓度。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唾液中药物浓度和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氯胺酮灌胃组和静脉注射组给药后各时间点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在唾液和血液中的浓度相关系数(r)范围为0.80-0.95。结论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在唾液和血液中的浓度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根据唾液药物浓度推断血药浓度可用于氯胺酮滥用的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家兔尿液中氯胺酮及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浓度与血药浓度的动态相关性。方法实验家兔分为氯胺酮灌胃组、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染毒前和染毒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尿液和血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全扫描定性、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血液和尿液样品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的浓度。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尿液中药物浓度和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氯胺酮灌胃组和静脉注射组给药后各时间点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在尿液和血液中的浓度相关系数范围在0.11~0.69之间。结论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在尿液和血液中的浓度相关性较差,尿液药物浓度并不能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因此用尿液中氯胺酮浓度推断血药浓度时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8.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1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按含酒精0.65g/kg和0.80g/kg体重的剂量给予酒精饮料,于酒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样。用乙醇脱氨酶(ADH)氧化分析法测血样酒精浓度(BAC),所得浓度-时间数据经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拟合。结果表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符合非线性消除伴一级吸收的一室开放模型。据此,作者建立了描述酒精在人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经验证,该模型符合度良好,可用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大白兔体内死后弥散过程和再分布机制。方法 48只实验大白兔随机分为8组,采用缺氧处死后以150mg/kg氯胺酮灌胃,尸体仰卧位于室温下放置;在0~96h内分8个时间点各解剖1组,提取体液和脏器组织样品;采用GC/MS法定性结合GC-NPD法定量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并计算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的比值。结果大白兔死后氯胺酮灌胃尸体放置96h内,脑、尿液、玻璃体液、左上/下肢肌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氯胺酮,心血、外周血、心肌、脾、肾、肝、肺、胆汁中氯胺酮含量随死后时间呈动态升高的变化;其中距离胃较近的组织(如脾)较早检测到含量较高的氯胺酮,而距离较远的组织或体液中氯胺酮含量较低且较晚检测到;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为1.73。结论氯胺酮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从胃到器官组织、心血顺浓度梯度弥散是主要机制。脑、玻璃体液、尿液、肢体肌肉不受死后弥散的影响,可作为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氯胺酮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胺酮模型组(10 mg/kg)、l-THP低剂量(10 mg/kg)干预组、l-THP高剂量干预(20 mg/kg)组,每天大鼠给药及训练,建立条件位置偏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伏隔核ERK磷酸化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时间明显增加(P0.05),成功建立氯胺酮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与模型组比较,l-THP高剂量干预组可明显减少大鼠在伴药箱中的时间(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模型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低剂量、高剂量干预组ERK磷酸化蛋白明显降低(P0.05)。结论 l-THP拮抗氯胺酮依赖与伏隔核p-ERK蛋白表达有关,并且l-THP对氯胺酮依赖大鼠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l-THP对氯胺酮成瘾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Lethality and change in body temperature in mice were examined afte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d-methamphetamine and morphin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The LD50 values for methamphetamine and morphine were calculated to be 95 and 670 mg/kg body wt., respectively. When a non-lethal dose of morphine (300 mg/kg) was administered with various doses of methamphetamine, the LD50 for methamphetamine was reduced to 5 mg/kg, indicating a marked potentiation of toxicity by combined use of both drugs. Injection of 5 mg/kg of methamphetamine produced slight hyperthermia, while 300 mg/kg of morphine decreased the body temperature of mice. However, when both drugs were used concomitantly, a marked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Hyperthermia was also observed when the dose of morphine was reduced to 50 mg/kg. It is postulated that hyperthermia is probably one of the contributory factors in the potentiated toxicity by combined use of morphine and methamphetamine.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金标单抗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的方法。方法将胶体金标记的抗氯胺酮、抗甲基苯丙胺和抗吗啡单克隆抗体浸涂在玻璃纤维膜上,将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的完全抗原以及羊抗鼠多克隆抗体喷涂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标定为检测区(T)和质控区(C)。样本中游离的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分别与包被的完全抗原免疫竞争结合胶体金标记抗氯胺酮、抗甲基苯丙胺和抗吗啡单克隆抗体。以质控区和检测区是否出现紫红色条带判读结果。结果对66种药品和毒品的特异性测试表明,该试剂盒仅识别氯胺酮及其代谢物、甲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和吗啡类;对人体尿样中的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检测阈值分别为1000ng/ml、1000ng/ml和300ng/ml;与GC/MS对照试验结果一致;试剂盒稳定性较好,在常温下可较长时间保存。结论本文研制的试剂盒可用于样本中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成分定性的同步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案件缴获的“摇头丸”主要成分和添加物,为确定“摇头丸”的合成路线、非法来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GC/MS检测法为主要检测方法.结果 检验的14个“摇头丸”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其中含有少量的其他杂质如麻黄碱和氯胺酮等.结论 检测的14个“摇头丸”样本其中12个含甲基苯丙胺,实为冰毒成分,1个为咖啡因均不属于摇头丸.  相似文献   

14.
甲基苯丙胺在豚鼠毛发中分布及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Jiang Y  Shen M  Zhao ZQ  Ye YH  Xiang P  Shen BH 《法医学杂志》2001,17(4):214-217
目的对甲基苯丙胺在豚鼠毛发中分布及转化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利用GC/MS,GC/NPD法,测定单次及多次给药豚鼠毛发中MAP、AP的含量变化过程,考察给药剂量与毛发中MAP、AP的含量间的关系,并研究毛发颜色对染毒豚鼠毛发中MAP、AP含量的影响。结果单次及多次给药豚鼠毛发中代谢产物AP均高于原体MAP,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与毛发中MAP、AP的含量显著相关,同体豚鼠黑色毛发中的MAP、AP含量均明显高于棕色、白色毛发。结论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及毛发颜色对豚鼠毛发中MAP、AP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氯胺酮致小鼠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的行为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氯胺酮单次或连续给药后小鼠所产生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进行观察.以评价不同剂量氯胺酮造模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小剂量(25mg/kg)、中剂量(50mg/kg)和大剂量(100mg/kg)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d。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结果单次注射氯胺酮后,大剂量组小鼠有明显的运动亢进、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现象(P〈0.01);连续注射7d氯胺酮后,中剂量组小鼠出现了运动亢进、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P〈0.05),大剂量组小鼠刻板行为及共济失调现象更为显著(P〈0.01)。结论单次或连续注射氯胺酮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且大剂量时症状更为显著.连续注射后症状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