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及其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素华 《理论视野》2007,(10):17-19
"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创阶段的代表作。《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的典范,《矛盾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哲学思想来认识和改造中国,并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与创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审视并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历程,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对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奔前 《学理论》2009,(12):18-19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实践分析,不仅有助干我们从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诉诸于实践。实践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实践的方式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确的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伟光 《理论参考》2009,(11):62-64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学说。文章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理论特征,旨在挖掘冯契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求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问题加以探究。"三题"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问题的探讨,"三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前""题中""题后"的反思,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内在含义分析以及效果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如此研究,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意识形态叙事推进到哲学反思的层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应用化、通俗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没有明确概括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但其理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息息相关,脉脉相通";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务求其适合者行之";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学界近1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和探讨:一是从不同内容和角度来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从互动关系、过程和形态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从不同层面和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21,255(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以往,人们主要是将毛泽东实践概念放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系中加以理解与阐释。严格说来,中国化的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确立有其自身独立的重要意义,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毛泽东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随着中国化的实践概念在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正式问世与确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石。中国化的毛泽东实践概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史进程提供了认识论保证,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推进中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根本和最具现实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或当前实践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获得新的发展和活力,研究中国目前现实存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其在中国传播的本土支点及其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其与马克主义哲学的关系进而最后肯定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的地位是具有一定学理上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理论界在尝试将中华和谐思想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之中,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着简单移植和单向同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如何去"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实现中华和谐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合。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中才能实现中国化。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通过吸纳中国哲学而实行自我创新的过程。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结出中国化的成果,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仅指"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而不是"精英化"、"学术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而不是"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整体化",而不是"图谱化"、"肢解化".  相似文献   

15.
王刚 《理论视野》2014,(4):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何以实现"的问题。对这个"元"问题,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如何实现"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作了后续拓展,即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主要有十个方面的思想和特征:一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二是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三是大力推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四是创新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五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方式中国化,六是关注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七是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中国化,八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方式中国化,九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十是注重把坚持一般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相结合。坚持这十个方面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7.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肖安宝 《理论探讨》2006,2(4):53-56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基础,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在这个进程中的本质展示,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含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具体实际三个要素,可谓“一主两翼”的“三维”结构。可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应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哲学中的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实践主体应把这些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观念内化并且关注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是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哲学把握和实践改进。  相似文献   

20.
窦凌 《学理论》2013,(28):44-46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对于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的研究存在"重中国化,轻时代化"现象,原因之一是对"两化"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基于理论界对"中国化"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程度,目前要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两化"关系,需要弄清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及其思想脉络、中共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