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呈现出坚持基层党支部、基层政权和民众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执政能力;运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和文化教育,激发群众的参与自主性;从边区乡村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治理制度创新等特点,适应了边区乡村实际,促进了边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减租斗争中,农民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推动减租工作的开展;组织生产并支援抗战;进行有效的民众教育和动员,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农民组织对边区和谐乡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在"民众启蒙与乡村革命"的历史环境中,农民刘志仁在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下,对民间社火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使草根文化服务于政治,并且通过草根文化实现了政府对下层话语的渗透与控制,使政治与草根文化结合,形成了政府与民间社会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八路军等武装力量展开全面抗战工作。陕甘宁边区模范综合性合作社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局部执政中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无疑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陕甘宁边区模范综合性合作社在抗日战争这一大背景下展现出来不一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边区的政权依据新形式下的民主选举原则,既保证了无产阶级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又广泛地吸收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代表到政权机关中去,从而体现了抗日民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这种民主选举原则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民主区域得到实施和发展,成为激发广大人民抗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坚持和扩大民族革命战争无穷力量的源泉。今天,仍不失为我们应遵循的民主选举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巩固陕甘宁边区、稳定边区外部环境、少数民族武装力量中,陕甘宁边区军队民族宗教工作丰富而卓有成效,其历史经验: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统一战线政策;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我国民事调解成文化、制度化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权力的下沉,新型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对民事调解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存在诸多差异。由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洞见陕甘宁边区通过调解采取的种种抗战动员技术和治理手段。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事调解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思考近代中国法治变革、乡村治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在启迪边区人民的心智、进行抗战宣传、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它还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以及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示范典型,对新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成功领导和执掌政权,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局部执政的局面,并取得极大的成就。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权处于特殊的历史节点,其执政条件、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成功执政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以后,随着党中央的到来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陕甘宁边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也逐步开展起来。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边区农村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改造旧有民间艺术、创办文化娱乐设施,发展卫生运动、扫除封建迷信,不仅提高了边区村民的文化水平,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使村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保障。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和民生建设,用民生建设统领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执政时期领导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史上,民生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统领,体现在边区人民经济的发展,注重边区人民的健康卫生、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对生态建设及其与经济建设和谐关系的初步认识和政策实践上。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立法,不仅注意保护一般人权,对于刑事被告人的宪法性权利、诉讼权利也给予较为全面的保障。这一系列立法规定,维护了边区司法的严肃和公正,表现了革命立法的人道主义,也代表了边区政府立法的民主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集市获得了巨大进步,对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边区市场和运输业条件的改善,是边区集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是延安时期党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它因时而生,经历了发起、初步发展、深入发展、高涨、调整巩固五个阶段,在边区各分区和各行业广泛开展,对增强抗战力量、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人民群众的组织程度,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张人民的事情由人民自己做主的决策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纠纷的解决主体群众化。主张以诉讼外方式为主以减少诉讼的纠纷解决理念,使得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运作方式逐步民间化。陕甘宁边区民事调解群众化的过程,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同时又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先后设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西北局民运部、延安交际处,以及具有统战性质的西北局友军工作委员会和友军工作核心组等负责统战工作的机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各友军的情况,落实"三三制"中有关统一战线政策,管理非党干部,调查、研究、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和外事接待,情报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和发展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把边区建设成团结、抗战、民主的坚强堡垒,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严重困难,朱德提出了独立自主发展边区经济的新方略,指导发展边区工业,首倡"军垦屯田"政策并领导开发南泥湾,对边区经济建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统战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围绕这一策略和大局,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工作侧重点迅速发生转变,其职能定位迅速调整,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艰难转变,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不仅有力推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而且对全民抗战的发动和支持,对中国政治走向光明的前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