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论处。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主体,除具备非法拘禁罪的一般主体要件之外,在行为人与被拘禁人或被拘禁人之亲属之间应存在有债权债务关系,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的债应发生在非法拘禁行为之前,包括合法债务、超过真实债权数额的债务、非法债务、根本不存在的债务和难以查清的债务。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与勒赎型绑架罪在犯罪目的,犯罪的主观方面以及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将“债务”扩张为包含“非法债务”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刑法将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定为非法拘禁罪,理论上称之为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但刑法在此罪构成方面,对某些内容并未明确界定,导致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中颇有争议。应着眼于索债性非法拘禁罪的主客观方面,重思本罪的立法价值和理念,探析其合理内涵。将本罪定为绑架罪并附以较轻的法定刑,在罪名上体现出法律对行为人行为更为强烈的否定性评价,在刑罚设置上又兼顾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索债型人质案件的债必须发生在劫持人质以前,包括合法债务与非法债务;包括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劫持人质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劫持对象包括债务人及其亲属、债务单位的职工及其亲属,保证人及其亲属也可以成为劫持的对象。索债过程中发生殴打、侮辱行为以及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以非法拘禁罪认定;使用暴力手段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质型”非法拘禁罪周柏森,曾月英一从司法实践看,以“债务”为焦点的“人质型”非法拘禁犯罪多发生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城市发案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地。这类案件已呈上升趋势,行为的恶性程度在不断增加。其客观表现形式很多,从案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应在学说梳理基础之上进行价值抉择与类型考量。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的判定应当以“限定说”和“可能说”为根据,而不能采用“无限定说”和“现实说”,否则会招致明显不当。襁褓中的婴儿、被看护的植物人不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意识清醒的高位截瘫的人、儿童、高度精神病人都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6.
(三)非法拘禁罪 外国刑法中一般都规定有非法拘禁罪,日本等国刑法中则称作逮捕及监禁罪,并将其单独成章,其余国家中有的规定在侵犯人身权利罪一章中,所谓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恐吓等方法剥夺或妨害他们行动自由的行为。 1、非法拘禁罪的行为特征简单明了,各国刑法对此普遍规定得较为简短,道先,构成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债务加入作为保障债权的实现方式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对债务加入未作任何规定。实践中对于债务加入的责任承担形式、第三人抗辩、第三人追偿等方面存在争议。文章认为第三人应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并且第三人抗辩仍应当以原债务人享有的抗辩权限为主,但是要区分具体情形,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当得利或以债权人地位来行使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相似文献   

8.
在债法关系中,强势债务人以"司法碰瓷"的手法企图逃脱债务,期间,由于公力救助不力迫使债权人转而实施自救并频发绑架和拘禁债务人事件,为此引发对债权人课以非法拘禁罪正当性的质疑以及设定自助行为必要性与合理性的思考。通过法益衡量认为允许债权人适度介入自助讨债行为有利于债权的实现,并对自助适用的条件、范围及其入罪情形和类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得出在当前公力救助不力的情况下为追索债务而实施自助行为应以不定罪为原则定罪为例外的结论,以期构筑自助行为法律化、方式多元化的民刑共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238条第2款前半部分属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只适用于使用暴力非法拘禁他人,过失致人重伤、致人死亡的情形,并不包括被害人自伤、自杀的结果,且这里的暴力仅仅是指非法拘禁范围内的暴力;第2款后半部分是非法拘禁罪中转化犯的规定,只有行为人故意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时才能适用,且这里的伤残只包括重伤,不包括轻伤。对于其他情形,则应按照刑法的一般原理进行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中国企业界爆发的重大债务危机,提醒我们要重新定位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发展关系。新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善于解决现金流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快速掌控会计信息,善于运用和分析财务指标;防止企业债务危机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相似文献   

11.
准确认定强制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管教行为的性质,这是刑法介入调整与否的前置性问题。教师具有的教育惩戒权并不包含涉及人身自由的处罚权,因此教师强制剥夺学生人身自由的情形构成非法拘禁罪。父母享有惩戒子女的权利,并以保护和发展未成年子女权益为其限度.父母在惩戒权属范围内剥夺子女人身自由一般不宜认定为非法拘禁罪,如果导致子女伤残、死亡的,宜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的,宜定虐待罪;具有其他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可以认定为非法拘禁罪,但是按照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应当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12.
最高额保证的保证责任期间的确定 ,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保障。要准确起算最高额保证的保证责任期间 ,不应背离保证责任期间的本质 ,其计算原则上应遵循普通保证的一般规定 ,而且要结合最高额保证的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最高额保证的特殊性。最高额保证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不应一概而论 ,而应区别对待 :对决算日前债务履行期已届满债务的保证责任期间可以统一从决算日开始起算 ;对于决算日之后债务履行期才届至债务的保证责任期间则只能从每笔债务的履行期届满之日再开始起算。如此 ,才不违背保证责任期间起算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3.
合同转让包括合同权利的转让与合同义务的转让。合同债权转让不应以通知债务人为生效条件,以出让人与受让人达成转让合意为条件才符合合同法的基本原理,通知债务人是出让人转让债权的附随义务。在债权双重让与时,由于债权请求权属性与物权的不同,无法通过公示制度保护第三人利益,唯有强化受让人的注意义务才有助于实现当事人之间权益的平衡。合同义务的转让主要包括免责的债务承担与并存的债务承担,并存的债务承担在实务中的界定是较难把握的,免责的债务承担第三人承受移转债务负有给付义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村级债务的现状,分析了村级债务的形成原因,推广了莱西市化解村级债务的做法和经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坚持原则,注意把握好重点问题;拓宽思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依靠群众,广泛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标本兼治,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其他强制方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近些年来,人权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非法拘禁案件却有着逐年增多的趋势,随之也使一些问题浮出水面,比如婴儿、精神病人能否成为本罪的对象、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转化犯以及从重情节、索债型非法拘禁等相关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本罪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论不真正连带债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一项民法制度 ,在各国法律上少有规定 ,但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学者虽多接受这一理论 ,却少有研讨 ,这不利于实务运用。现本文拟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有关层面作一概论。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涵与本质不真正连带债务 (德Unecht,solidarit t;unechteGesamtschulden)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 ,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的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 ,依其中一个债务人的完全履行而使其他债务因债权的实现而不复存在的法律关系。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各国法律上…  相似文献   

17.
在“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地方高校也在此期间形成了巨额的债务。地方高校的债务具有数额大、债务结构不合理以及存在隐性负债等特点,会对高校发展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要想解决地方高校的债务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要在制度创新上想办法,另一方面是高校要加强自身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所谓限定继承是指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所欠的税款和债务限定在该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实际价值总额的范围内进行清偿,超过实际价值总额以外的债务,继承人原则上不负清偿的责任。也就是说,继承人对于死者所负的债务,仅承担有限的清偿责任。限定继  相似文献   

19.
试论自然债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债务起源于罗马法 ,现行的各国民法 (如德、法、意、日等 )也都有相关自然债务的立法。我国对于自然债务的规定范围较窄 ,而且我国民法无自然债务的原则性规定。文章论述了自然债务的演进及嬗变 ,分析了自然债务的定义和本质 ,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债务立法的建议。建议参照国际经济将自然债务定位在以履行道德义务为目的的给付 ,并认为可以具体规定一些能上升为自然债务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20.
债务加入是指第三人加入债务关系,债务人不脱离原之债务关系,第三人与债务人共同负担其债务。债务加入可以由承担人与债权人、债务人签订三方协议成立,亦可以由债权人与承担人或者债务人与承担人签订双方协议等而成立。债务加入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和免责的债务承担等在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其也存在着差异性。第三人加入债务后应以原债务人的现存债务为准享有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权。对于原债务的从债务,除非当事人之间对此达成合意,否则不得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