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最近,枣强县纪委组织人员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进行了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及座谈调研发现,部分乡镇仍存在“走读”现象,干部“走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作形势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白天到乡镇上班、晚上回城的乡镇干部和干部群体,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走读”干部。基层干部群众对“走读”这种工作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极为不满,强烈要求狠刹这股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3.
“乡镇干部像候鸟,晚上全都选城了”。近年来,随着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和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乡镇干部工作在乡镇、家住在城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读”干部。这一现象影响了干群关系,制约了乡镇工作的开展。为此,各地纷纷出台乡镇干部“住读”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公仆意识,密切了干群关系,方便了服务群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习惯把那些家居县城、工作在基层、休息时间公车接送的乡镇干部称为“走读官”。新闻媒体曾多次提醒“走读官”要“安营扎寨”莫再走。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乡镇领导干部的变更和城乡干部交流的增多,“走读官”不但仍在“走”,而且大有愈走愈烈之势。报载,山西省某地区12个县市在乡镇工作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在县城购买或建有私房成为“走读官”的就占49%。1997年比1995年增加18%。同时,有部分县市党政领导也步入了“走读官”的行列。越来越严重的“走读官”现象,带来的弊端十分明显。其一,违规购买、建…  相似文献   

5.
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干部管理,转变干部作风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治理好乡镇干部“走读”问题,我认为应注意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建章立制环节。乡镇之所以出现严重的“走读”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和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切实际造成的,所以必须抓住建章立制环节。在制定、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时必须注意要将干部个人、家庭的实际和农村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因为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和农民,工作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乡镇单位的多数干部家居农村或夫妻异地工作,有繁重的家务劳…  相似文献   

6.
党刊文摘     
《支部生活》2007,(8):44-45
甘肃省玉门市治理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出实招随着干部交流下派,玉门市曾一度出现了严重的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今年以来,玉门市结合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治理整顿。在治理整顿中,各乡镇不仅普遍建立了干部的住宿、值班、考勤、学习以及公车管理等制度,还大力改善文化娱乐硬件设施,建立起了阅览室、活动室,使乡镇干部在业务时间有了活动场地;完善食堂设施,改  相似文献   

7.
正"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一首农村群众针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顺口溜。辽中县针对广大群众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负面反映,开展了"干部住镇,三进三联"活动,让乡镇干部往下"走",往群众身边"走",使之成为乡镇干部的工作新常态。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全县170多名乡镇县管干部,在辽中县委的统筹安排下,每名乡镇干部每周住镇不少于2天,每镇保证每天住镇领导不少于2人,要求住镇干部充分利用晚上住镇的时间,进  相似文献   

8.
王刚 《共产党人》2009,(12):31-33
乡镇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沟通联系、解决农民群众困难和问题、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工作态度、行为作风、服务意识、责任精神、执行能力等,对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起着关键作用。乡镇干部"走读"一直是干部管理中的"顽疾"。为进一步摸清干部"走读"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近期,按照宁夏区党委组织部的要求,青铜峡市委组织部组成课题组,对全市市乡干部"走读"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9.
党建园地     
《新长征》2004,(4)
精干队伍 解决超职数问题 伊通县委采取5项措施,解决了乡局级领导干部超职数问题:疏通“下”的渠道,在机构改革中,根据年龄确定“二线”界限,全县有106人提前离岗;调整领导干部余缺,实行回避交流、适才交流、培养交流、加强性交流,将37人从超职数的部门调整到领导职数空缺的部门;通过解决乡镇干部“走读”减少职数,将22名“走读”干部调整  相似文献   

10.
资中县有33个乡镇,乡镇党政干部911人。其中,党政一把手65人,家住县城或其他乡镇的48人,占党政一把手总数的73.8%;一般干部567人,家住县城或其他乡镇的141人,占一般干部总数的24.9%。一段时间以来,乡镇干部“走读风”严重损害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阻碍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走读”是群众对时下一些乡镇干部工作在乡下,而家住在城里的现象的形象比喻。这些干部每天早晨八、九点钟匆匆赶往乡镇,到了下午四、五点又急急忙忙返身回城,群众对他们有这样的形容“上午珊珊来迟,下午归心似箭”。这样的干部每天在乡镇工作的时间还不到六个小时,长此以往他们上班成了例行公事,心挂两头,没心思深入农村搞调查,对民情、民意了解不透,  相似文献   

12.
乡镇干部“闹”进城少桦乡镇干部“闹进城”(指从乡镇调城里工作)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进行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一般干部“闹进城”,就连一些领导干部也千方百计地“闹进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人要...  相似文献   

13.
《廉政瞭望》2014,(9):16-16
当下,广西、四川、安徽等部分地区,正整治“走读干部”,引发网民热议。新华社调查发现,一些正县级官员的走读,更让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4.
郭远君 《求实》2003,(Z1):120
近几年来,干部“走读”现象在一些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临近县城附近乡镇较为普遍。这些干部“走读”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给乡镇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负面效应。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必须刹住干部“走读”现象。造成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仅凭自己多年从事乡镇工作的体会对干部“走读”现象剖析一、二。 一、造成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 1、宗旨意识较淡薄。个别“走读”干部往往把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望抛在了一边,把在乡镇工作当作是“发配”,认为自己吃亏,导致不是一心一意干工作,而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日钟,甚至当了和尚不撞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十分淡薄。 2、生活、办公条件差,距县城近。乡镇生活、办公条件简陋,工作环境艰苦,业余精神生活单调,与县城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氛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走读”干部普遍心理不平衡,难以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存在攀比心理。  相似文献   

15.
兴文县石林镇采取了三项措施,禁止干部“走读”,转变机关作风。  相似文献   

16.
曾听到这样一句话,如今一些乡镇干部说话越来越“牛气”,打扮越来越“洋气”,身子越来越“娇气”,唯一没有的是“土气”。乡镇干部应当是什么样子?除了具备公务员应有的素质外,还应有些“乡土气”,进农家门、吃农家饭、问农家事,和农民打成一片。时下一些乡镇干部距离农民越来越远,除了征收税费,平时很少深入农户问农事、嘘寒问暖。农民到乡镇办事,干部说话声高气粗,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个别干部家住城里,“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不安心,作风飘浮,如此干部,群众怎能没有意见?笔者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  相似文献   

17.
姚立亭 《奋斗》2001,(10):36-37
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乡镇干部至关重要。发挥乡镇干部的作用,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广角     
延长县在乡(镇)村两级干部中推行两项制度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乡镇干部下乡走读现象,有效堵塞村级招待费的漏洞,延长县纪委、监察局在乡(镇)村两级干部中推行下乡吃饭签字制和勤政登记簿两项制度。规定在距乡镇政府5公里以内的村组悬挂免餐制牌。警示下乡人员:该村不设招待费,敬请回乡(镇)就餐。距乡镇5公里以外的村组,下乡干部吃饭一律实行签字制。此举有效控制了下乡干部的走读现象,同时还堵塞了村级招待费多打冒领的漏洞。规定乡(镇)村(组)干部人手一本勤政记事簿,要将自己每天为民所办的实事,解决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一是关口前移,教育干部"不想走读".县委组建由县直部门领导和县委党校骨干教师共31人的政治宣讲团,依托县、乡党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巡回讲座、培训班,及时对乡镇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我为农村发展做贡献"大讨论、"十看十比"和学习郭秀明同志先进事迹活动,激发乡镇干部立足基层、扎根山区、发展农村的热情,先后有78名县直单位干部到乡、村任职.  相似文献   

20.
信息     
<正>隆化县着力优化乡镇干部队伍(隆化组)隆化县围绕乡镇干部选育管用关键环节,注重在“育”上出实效、在“察”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干部潜力,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推出基层干部专业化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今年以来,紧扣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等工作,举办差异化、精准化专题培训班7期,培训乡镇干部920余人次,弥补乡镇干部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围绕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