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讼文书的送达贯穿民商事诉讼活动的始终,诉讼文书经送达后对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并推动诉讼继续向前发展,对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有着较大影响。随着民商事案件迅速的增多",送达难"已经成为困扰法院的难题之一。在科技时代,法院送达方式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运用电子送达可以很好的解决送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的特征与任务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与人诉讼活动,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换句话说,民事诉讼法就是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所必须遵循的、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民事诉讼法有一些突出的特征:第一,民事诉讼法是一种程序法。所谓程序法,是指规定诉讼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主要内容有:(1)主持或参与程序的主体;(2)整个程序所经历的阶段;(3)各阶段中各主体所应为或不应为的诉讼活动;(4)各种诉讼行为和活…  相似文献   

3.
兵团基层法院民事送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复送达率和迟延送达率高、送达效率低下的"送达难"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地理及气候、人口流动性、生产作业的自然因素和法律制度自身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又有受送达人法律意识不高、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对送达制度认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解决兵团基层法院"送达难"问题,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切实提高民事送达效率。  相似文献   

4.
菅中战 《学习论坛》2003,(10):61-62
民事、行政执行 (以下简称执行 )是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 ,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 ,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诉讼活动。而执行监督是上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的监察与督促活动。当前 ,在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中 ,存在着执行难和违法执行侵犯第三人、案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 ,有党政干预、地方保护、当事人履行能力、当事人规避法律的行为、法院执行人员的素质等多种原因。但是 ,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看 ,上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我国法院涉及范围面广、数量日益增大的民商事案件,迅速、便利、公正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法院的诉讼效率,新民事诉讼法专门新增了小额诉讼程序,为快捷化、简便化地解决小额民商事纠纷提供了诉讼程序的保障。但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立法较为概括,在各地法院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许多困难,降低了小额诉讼程序实际的司法适用。为更好地完善民事小额诉讼制度,需要对小额民事诉讼制度在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管理、程序混用、适用范围不明确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炳煊 《求实》2006,(Z3):68-69
民事简易程序,是指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程序,它是对一审普通程序的一种简化。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具有简易、经济、快捷、便民的特征,它不依附于也不从属于普通程序或其他的诉讼程序,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民事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相比,其简、易、快主要表现在:起诉和受理的程序简易;传唤当事人的方式简易;审判组织简易;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7.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它能够及时、有效、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目前我国法院运用较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可是,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现行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法院调解在实践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调解率呈下降趋势。如何使我国的调解制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解决社会纠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目前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2,(8):39-40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活动表现为人民法院、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行为,它会引起诉讼上法律后果的发生;诉讼法律关系表现为人民法院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在民事诉讼中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诉讼活动如何进行、诉讼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如何,都取决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由若干个诉讼阶段组成。我  相似文献   

9.
李康 《理论建设》2010,(4):76-77
<正>一、民事证据时限制度的引入《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153条和第179条等的规定说明我国法律采取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不仅可以在第一审中的法庭辩论终结前的任何阶段向法院提出新的证据,"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第125条);即使诉讼进入了第二审程序,当事人还可以向法院提供新的证据(第153条);甚至在判决生效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09,(2):44-44
一、享有先予执行的特殊权利。《民事诉讼法》第97条舰定,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一)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由此可见,老年人在进行赡养纠纷诉讼时,法律已明确而又具体地赋予了老年人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就享有先予执行、先予给付一定货币或一定生活急需物品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12,(30):54-55
"公益诉讼"首入民诉法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益诉讼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前不久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首次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修改决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实行二审终审终审的诉讼制度,民事二审程序担负了上诉审的全部职能,讨论我国民事二审程序审理范围问题实际上就是讨论我国民事上诉审的范围。民事上诉审是指诉讼当事人对于一审法院不利于己而又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向上级法院声  相似文献   

13.
离婚案件,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的一部分。离婚案件除了必须遵守民事诉讼的一般规则外,我国民事诉讼法还对离婚诉讼作了一些特殊规定。主要有:女方在怀孕和分娩不到一年期间,除有特殊情况,男方不得起诉离婚;法院调解是必经程序;当事人双方对离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虽然立法上赋予了当事人诸多的诉讼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不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都只注重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之后的权利;而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当事人本应享有的确定管辖的权利则往往被忽略。本文拟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确定管辖的权利进行探讨,以期对进一步规范民事诉讼活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所启益。 一、当事人确定管辖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体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忽视了当事人之间合意对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积极作用,导致我国的民事诉讼规范和程序在本质上缺乏与市场经济社会相一致的精神——民事诉讼的契约化。诉讼和解作为诉讼契约的一项核心内容应当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得到完善。诉讼和解制度通过确立一种程序上的选择权,来缓解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固有的张力。它可以使得诉讼的结果更富有生命力,而免遭逻辑和历史的摆布。一、诉讼和解的概念和功能(一)诉讼和解的概念民事诉讼中的和解(有时也称为诉讼上的和解),通常是指在法院的诉讼程…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人因民事、法律纠纷诉至人民法院,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若一方当事人没来得及上诉,又发现法院裁判中存在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法定情形,可申请同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法院的错误裁判。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流程中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设置的一道救助机制,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民事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不少第一次打官司的当事人走进法庭时“心里没谱”,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日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以“解决争议、平息纠纷”为目标,使案件审理、执行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以便当事人谨慎选择诉讼手段解决纠纷(见3月27日《法制日报》)。“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在国内的很多法院都已推行。尽管在客观上,诉讼风险告知制度确实帮助了一少部分无诉讼知识的人,减轻了法官的工作量,提高了诉讼效率,使当事人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诉讼。但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诉权是当事人…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程序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参加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协调其他适格原告,以适应原告多元化后的民事诉讼制度,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于程序保障主义和原告多元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权利义务并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权能。  相似文献   

19.
管辖权异议制度是民事管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法院无本案管辖权的主张,以求排除法院不合法的管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民诉程序正当性和判决有效性的标准之一。但是,近年来,审判实践中大量出现被告滥用管辖异议权,故意拖延诉讼、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降低司法效率的现象,就此类现象的成因加以研究分析,探寻改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博览     
《正气》2001,(4)
与“诉”有关的法律解释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诉”字的使用概率可谓独占鳌头,概括起来,常用词语和解释就有如下之多:起诉——指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为。应诉——指被告针对原告起诉提出答辩的活动。撤诉——指诉讼提起人撤回已经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胜诉——指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得到法院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败诉——指诉讼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得到法院不利于自己的判决。上诉——指当事人对原审法院判决不服,依法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申诉——指当事人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行政裁决不服,依法向上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