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说的“老庄后学”即通常所谓的“庄子后学”。以下着重从人学角度,略论老庄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老子和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性自然——老庄后学的人性论 老庄讲道与物的关系,讲人之得道,是从道与德的分别上加以论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德是道在主体之中的呈现;庄子讲“泰氏……其德甚真”(《应帝王》),也是道见之于主体的展示。但老庄都未明确地论及“性”的问题。老庄后学则对“性”所论甚多。如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自然无问,谓之命;留动而生  相似文献   

2.
人才者 ,事业之本也。用之适当 ,则事业兴 ;用之不当 ,则事业衰。汉用良、平而天下定 ,宋用秦桧则帝遭掳。人才之于国之兴衰如此 ,于事业之成败若是。是以为政者 ,察人不可不明 ,用人不可不慎也。人才 ,无时不有 ,无地不存。有德才兼备者 ,有才德不足者 ,有德胜才者 ,有才胜德者。德才兼备者重用之 ,才德不足者轻用之。德胜才者为先 ,才胜德者次之 ,因德胜才者 ,才不足德可补之 ,而才胜德者 ,德不足则无以济之 ,且才胜德者 ,易恃才薄德 ,而恃才薄德则鲜有不败者也。春秋智伯有五种才能人不及 ,而恃才薄德终不免一死。《通鉴》曰 :“智伯之亡…  相似文献   

3.
在干部工作中的选人用人问题上,常常出理两面三刀种偏向:一是对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的具体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上有偏差,或以偏概全而导致“因小过而斩大将”,或求全责备而贻误用人时机,埋没人才.二是在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 的关系上,或只讲德,不讲才;或只讲才,不讲德,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因而导致选人不准,用人不当.这两种偏向都是没有坚持好干部标准中的“德”与“才” 的辩证统一,没有把握好“德”与“才”的具体要求的表现.干部标准中的“德” 与“才” 的具体要求,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内涵,但“德”与  相似文献   

4.
用人德为先     
在中国历史上,做人就是“修身”,修身就是养“德”。在古汉语中,“德”常与“仁”、“义”、“道”相提并论,也常合称为“仁义道德”。重视仁义道德,是我国自殷周以来历史上的一大传统。在国家治理上强调“为政以德”、“德在刑先”,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修身为本”、“修己以敬”。在德才的关系上,德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德无才,不成其为人才;有才无德不是合格的人才。只有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才是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但是,德和才相比较,德是先  相似文献   

5.
民心向背与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明 《理论学刊》2002,(6):118-119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那么“民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对此我们的先人曾进行过探讨 ,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商朝统治者认为王朝兴亡与民心向背关系不大 ,他们鼓吹的是“君权神授”论。西周统治者就明智多了 ,他们提出了“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的见解 ,认为只有得民心者 ,皇天才会佑助。到了战国时代 ,孟子更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样一种“得民心者兴 ,失民心者亡”的观点 ,对民心…  相似文献   

6.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7.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8.
孙江 《世纪桥》2006,(12):7-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台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美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9.
为官先立德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很危险。清末的曾国藩被誉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又是当时的理学领袖,他在封建社会末期,试图重振封建道德,其中一些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曾国藩倡导为官须德才兼备,而且十分赞同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并将德放在首位。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也是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的。然而,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有心做官,无心修德。比如,有的干部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见利忘义,背离甚至丧失了一名党…  相似文献   

10.
蔡星天 《奋斗》2012,(7):61-61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对于“德”之功效,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有过精辟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相似文献   

11.
黄楠森撰文认为,今天的德治是儒家德治的批判继承。儒家关于德治的论述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政”、“王道”。儒家的德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一种统治术,是剥削者统治人民的方略,当然,儒家也主张以身作则。(二)在德治条件下,人民遵守国家的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12.
用人八忌     
重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功实施领导行为、全面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领导者用人有八忌:一忌求全责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求全责备,抓住人之短处不放而无视人之长处,必然导致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全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古人尚知如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更应洞悉事理,抛开求全心,巧用济世才。二忌重才轻德。德与才,是“德才兼备”这个人才标准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相似文献   

13.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要以德服人”,并非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目标之说,并称“此之谓不朽”,将其奉为人生之至高境界以追求。大禹,即是这样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当然众多历史人物不可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样样具备,况且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和正反参差的复杂情形,如有功而无德者有之,德好而无功者有之,但大禹无疑是立德立功的楷模和典范。尽管他在立言方面并未给后人留下什么述作,但却以治水有功以及建立“有夏”而彪炳史册,家喻户晓。治水与国家的建立密切相关。马克思就曾说过,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15.
邹新 《求实》2006,(Z1):122-123
一、“德治”的重要性“德治”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它是由天道引伸出来的。他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  相似文献   

16.
说“德”     
说“德”李炳智德,品行、品质之谓也。古往今来识人、用人、评人皆以德为先。故学校育人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国家用人重德才兼备;近年所言干部“四化”标准,其第一所要仍以德(革命化)为先。德,一个举足轻重的字眼,于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紧密相关。无可置疑,轻德则...  相似文献   

17.
用人,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从客观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其德其才难以用一切硬件的工具诸如度量衡、显微镜、X光机等度之、量之、衡之、映之、透之,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从主观上说,除却用人者的私心私意私欲私利不说,识人用人心理上的一些有害效应,也常常使人潜意识或下意识地犯下失察失误的错误,古寓言“人有亡斧者”一则所举者是一例,(韩非子)中“智子疑邻”一则所云也是一例。要看准人选对  相似文献   

18.
一忌任人唯亲。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三:一是“以我划线”。谁拥护我、吹捧我,就提拔谁。把自己领导的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二是“唯派是亲”。凡是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三是“关系至上”。有“关系”的人起用,没“关系”的人靠边。任人唯亲必然阻挠、排斥德才兼备之才,助长吹吹拍拍、阿谀奉承之风,造成干部队伍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一、“德才兼备”的当代诠释德才兼备是对行政官员素质的根本要求,古今中外,不论什么阶级、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何种制度都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基本准则。今天,这一用人的基本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公共行政官员。公共行政官员的德与才,犹如船的舵和桨。有德无才等于有舵无桨,船难以启动;有才无德等于有桨无舵,船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是德才兼备。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在社会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或某一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纠正某种倾向,适当强调…  相似文献   

20.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