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口供裁判、证据裁判精神体现到证据裁判原则确立的漫长发展之路。在我国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要做到正确理解案件事实的内涵,有效解决证人出庭问题,进一步完善口供补强证据规则,并对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作中国化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指在坚持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前提下,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以法院审判为中心,对于关涉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3.
熊志海  杨远林 《探索》2003,4(5):136-139
"诉讼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这一主流的证据定义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是中性的,并不就是事实.既有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因而蕴含有案件事实的真实的证据,也有不符合事实、与案件没有联系的虚假的证据.因此,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审查判断,查明证据中确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事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人证与物证"则是证据的存在形式.因此,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  相似文献   

4.
证据不仅是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制约着诉讼活动的全过程。诉讼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一般要经历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证据始终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公安机关担负着刑事案件侦查的重要职责,执法中既严格执行国家的刑事法律,同时又贯彻执行国家的刑事政策。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侦查阶段依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全面收集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证据,为案件的公正裁判提供法律依据。对于触犯法律导致犯罪的案件的定性,根本依据就是事实和证据。证据绝非全都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原始证据有其一定的固有性,而刑事案…  相似文献   

5.
文证审查是检察机关技术部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由检察机关技术部门具有相应专业资格的技术人员运用专门知识,根据案件承办部门的委托,对技术性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等进行审查的专门性活动。技术性证据,是指在诉讼活动中案件承办部门为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依法委托鉴定人或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方法,收集、鉴别证据所形成的相关证据材料。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依法规定的除外条件下,享有在司法工作人员讯问、审判中保持缄口不语而不因此导致不利后果的权利.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诉讼法部分     
1、什么叫诉讼?诉讼可分为哪几种? 诉讼,人们通常叫做“打官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为解决案件而进行的活动。 诉讼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分。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  相似文献   

8.
诉讼证据概念与属性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志海 《探索》2001,(5):130-134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法定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诉讼证据就是,其实也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诉讼证据是由法律规定的与案件待证事实有着关联性的证明根据.它本身并非就是事实,既有客观存在,又可以有主观形态.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只有关联性和法律规定性.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正确地收集、运用和判断证据,对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事证明标准,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一、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想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西方国家的证据立法早已据有一席之地。而在我国长期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活动中存在着“轻程序重实体的”观念,为追求实体的公正而忽视程序的公正。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严格意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当然也…  相似文献   

10.
案件的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庭审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法院依法行使审判职能的基本形式。律师如何在既定的庭审程序和有限的时间、条件下驾驭庭审语言、把握沟通技巧对于案件胜诉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案件的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庭审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法院依法行使审判职能的基本形式.律师如何在既定的庭审程序和有限的时间、条件下驾驭庭审语言、把握沟通技巧对于案件胜诉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刑事证据制度和刑事证明活动的重点。当事人行使诉权、律师行使代理诉讼权、法院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学者们研究与评判法院判决中对查明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证明标准。我国目前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规范抽象,且缺乏科学性。因此,可以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确立法律真实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刑事诉讼构造和司法生态环境,并且由于认识的问题、探究案件事实的能力、程序分流机制设置、侦办案件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应坚持不同诉讼阶段统一的证明标准,而不能设立不同的证明标准,这有利于防止错误追诉,防止错判.防止更大量的案件进入审判从而带来的案件发回重审。  相似文献   

14.
查处违纪案件,认定违纪事实必须做到证据确凿,这是办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除了要运用直接证据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大量的间接证据来认定违纪事实。直接证据是指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那些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就证明力而言,间接证据的证明作用不亚于直接证据。因为有的案件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根本无法取得直接证据。有些违纪人员手段狡诈,作案时不会让人看见,○即使案发后也不肯轻易供述和承认自己的违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定其违纪事实,…  相似文献   

15.
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是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物和相关人的主观反映。无论是案件事实留下的客观存在,还是有关当事人的主观反映,都要通过办案人员去收集取证和分析鉴别。然后,去伪存真,运用真实的足够的证据去“复制”“还原”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案件事实。搜集证据、运用证据的过程,就是重视案件的过程,也是破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没有作出规定.刑事证据保全是一种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由法官对此申请进行裁断的具有司法性质的行为,它对于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查明案件事实、推进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从程序正义、诉讼结构、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等角度出发,来构建我国的刑事证据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共同危险作为数人侵权的特殊形态,在诉讼类型选择上易产生规范适用的混乱。诉讼标的的"事实查明"标准尝试从"责任关系具有整体性"证明共同危险适用必要共同诉讼的正当性。然而,司法实务中复杂的样本模型难以为其提供支持,处理共同危险诉讼的程序适用具有内在的逻辑特征,且这些特征难以被必要共同诉讼抑或普通共同诉讼的模式简单涵盖。引入诉讼标的牵连的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是缓解规范与实践紧张关系的路径之一。"案件事实查明"与其说是诉讼标的范围的确定标准,不如说是民事证据裁判原则在审理共同危险侵权案件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在取决于所依据的科学原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依赖于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解决案件中待确定事实的鉴定人员。故鉴定人选任制度的完善是鉴定制度的完善、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鉴定人资格的确定以及对诉讼中鉴定意见的采信态度丈量着现代证据制度的走势和完善程度,进而影响着现代法治的科学、正义性的实现。鉴定出于诉讼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而纳入诉讼之中,故对鉴定制度完善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从科学应用本身考虑,然后纳入法律领域中进行考虑,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功用性。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平等原则是各国民事诉讼活动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医疗侵权诉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民事诉讼活动,作为原告的患者和作为被告的医疗机构在诉讼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若实行传统的要件事实主张要求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则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根本无法与处于优势地位的医疗机构相抗衡.故为实现我国医疗侵权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一方面应当降低原告对于要件事实主张的具体化要求,另一方面应当适用举证责任缓和与举证责任倒置相结合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相似文献   

20.
国际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各当事方证明其主张或辩护的一般性义务,"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是关于国际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国际诉讼中举证责任的范围包括事实、国内法和特殊习惯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