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是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领导亿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通过对合作制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一直到现在,这场变革还在深入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9):117-118
邓子恢,1896年8月生,福建龙岩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原局第三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区第二政委、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3.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从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乡政并立、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中也基本经历了一个下沉、全面渗透和向上回抽的过程.这些变化表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中国农村治理变化的主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农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影响了农村治理的效度;尊重农民的创造是党在农村领导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当前,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国家权力和农村自治的有机结合是农村治理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子恢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探索。他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被誉为中国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变革已成为一个持续近10年的热点问题,其背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调整.农村的人地配置关系、经济趋向、社会秩序和治理结构不断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制度开始出现诸多问题,并因此面临调整和变革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何立波 《党史文苑》2008,(12):10-15
邓子恢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解决“三农”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探索。他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被誉为“中国农村变革的先驱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沿革、经验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效.在优化扶贫格局、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构建动态化扶贫目标、精准化扶贫瞄准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当前,针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完善扶贫政策,重构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战略,实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9.
王懿霖 《求贤》2022,(6):42-45
<正>又到一年毕业季,一批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即将迈入职场。未知的工作内容、环境和职场生活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期待。然而,职场新人开启新的人生,也势必会产生迷茫。本期“环球瞭望”,我们介绍几位杰出的变革者,展示他们良好的习惯和特质,摘录他们对职场新人的建议,同大家分享这些杰出变革者如何开辟新道路、驾驭不确定性,并找到发挥自身影响力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治理变革与农村服务体系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铖 《求实》2017,(8):67-84
农村治理与农村服务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农村治理变革之路即是农村服务体系形塑之路。农村服务体系孕育、生成、发展于农村治理变革的过程中,而农村服务体系最终将影响着农村治理的变革进程。从传统社会的农村自治到后税费时代的农村治理现代化变革,在农村治理变革的牵引作用下,农村服务体系不断发生变迁,经历了"自发自为——真空——全能型管控——倒逼变革——重构"五个阶段,并逐渐激发出对农村治理变革的反向倒逼推力。在漫长的农村治理变革与农村服务体系变迁历程中,农村治理与农村服务体系之间逐渐由单向性的牵引关系走向双向性的互动关系,逐步完成了一元单向性形塑向二元双向性互构的转变。在农村治理现代化变革的新时期,实现农村服务体系的社会化重构既是农村治理现代化变革的客观需求,也是农村服务体系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所需。  相似文献   

11.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09,(20):76-77
贵州制造与贵州创造,主要指产品制造与技术、品牌创新。同时也包括社会改革与制度创新。回顾贵州社会领域的创造,首先应当列入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顶云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06,(8)
为邓子恢平反1981年3月,国家农委党组起草了一份为邓子恢平反的报告,由中央办公厅转发。主要说明,邓子恢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一些主张本来是对的。他和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不同意见,本来应受到保护,反而却受到打击,这是不对的。有时真理并不是在领导一边,而是在下级一边,不在多数而在少数一边。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倾听不同意见,以利于占有信息,比较利害,明辨是非。凡涉及保护人民权利的问题,更应慎重从事,要遵守法制,不能靠多数压少数。如果听不得反面意见,就不容易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对于生产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便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是运动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制度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建国后,我国农业的经营体制大体上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浩荡的东风,吹拂了神州大地。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勇敢地冲破各种压抑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闸门,纷纷起来,投身农村伟大改革。四会市农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建立起“三定一奖”、“五包一奖”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变了劳动计酬的办法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初步纠正了生产上的盲目性,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一) 强烈的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1958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被“左”或“右”的错误路线束缚住手脚,长期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愁,不能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湖南省围绕着发展农村生产力、发扬农村基层民主的目标对农村行政体制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和改革,这些改革既体现了与全国一盘棋同时走的特征,也体现了湖南独有的特征。一、湖南和平解放初期,农村旧政权暂时保留。湖南和平解放后,临时省政府着手各级政权的改造和建设。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一是基本上保留原来的乡建制和乡的行政区域,对旧乡的保甲基层组织。旧乡保人员采取暂时保留和适当利用的方针ZM是在县以下划若干区成立区公所为。强对乡村政权的领导。此外,建立人民团体基层组织,如征粮评议会、农代会等,代行部分行…  相似文献   

16.
肖露 《当代贵州》2008,(10):34-35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贵州农村一些地区正积极尝试和摸索富有地域特点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08,(12):23-23
大包干:中央文件确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贵州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要退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1月19日,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玉箐组贫困户刘国兵当众表示。不当贫困户,意味着他不再享受扶贫政策。面对邻居们的不理解,刘国兵说出了心里话:"我今年才32岁,年纪轻轻当个贫困户实在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刘国兵说,入股合作社分红,参与产业搞种植,  相似文献   

19.
郭琰 《学习月刊》2014,(10):17-19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及其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形成和巩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然而,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却带来日益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面进步的强大阻力。为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发展的被动和落后状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探索如何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转型风险与治理超大规模性的双重限定,维稳在中国政治现实中长期具有合理性依据,但在长期维稳实践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一种在压力型体制下以刚性稳定为目标的运动与管控型维稳形态,这种传统的维稳形态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维稳在中国的现实合理性.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主词,也在召唤一种新的能契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维稳治理方式的出场,这就是法治化的维稳,维稳朝向法治化变革能重新撑持其在中国政治现实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