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近代政党政治,辛亥革命发生前,革命党人多持鄙弃态度,认为只有“革命党”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民国建立后,他们顺应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接受政党政治的现实,将革命党改组为议会选举型政党,并在国会选战中获胜.然而,“宋教仁案”的发生,“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等人从迷乱的政党政治中警醒过来,重塑新型的“革命党”,对外主张一党独存,对内强调领袖集权、主义至上.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政党观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及规律.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2,(34):65-65
杨殷,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原中央委员、中央军事部长。189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1911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7年起在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18年5月,因军阀排挤,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意气风发的杨殷开始陷入迷茫。五四运动后,  相似文献   

3.
王卓雯 《学习导报》2011,(10):50-52
1924年,还是中学生的李秀文结识了时任孙中山大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的叶挺。1925年婚后,李秀文相伴叶挺经历了从北伐到抗战胜利的重要阶段,叶挺的一生风云起伏,大起大落,他与李秀文的爱情也一样曲折感人。情投意合1924年,叶挺在孙中山的大总统府任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和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宪兵部队司令的李章达是东莞同乡同族的好友。而李章达又与叶挺相熟。正是这位李章达,  相似文献   

4.
<正>在李章达先生一生中的最后五年,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五年,是他最自豪和最舒心的五年。李先生一生忧国忧民,被当时的华南分局代理书记陶铸誉为是一位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上半生支持孙中山,下半生支持中国共产党。他15岁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讨袁护国革命,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二团团长兼大元帅府参军。大革命失败后联合国民党各民主派谴责蒋介石,转而倾向学习苏联,寻求苏联的帮助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奔走呼号,积极  相似文献   

5.
毛胜 《党的文献》2011,(4):119-121
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和康有为等倡导的戊戌变法曾经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然而,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在大踏步前进,他却仍站在原地呐喊,主张君主立宪制,沦为历史进步的绊脚石。历史属于他的时间很短,但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却不可小视。毛泽东对梁启超其人、其文、其事的阅读和评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是在学习欧美政党政治失败之后,借鉴俄国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这一思想对近代中国政党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革命人才 ,壮大革命力量 ,孙中山于1924年1月24日下令筹办黄埔军校。2月4日 ,他又发布“着创建国立广东大学令” ,饬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 ,并派邹鲁为筹备主任。孙中山创办此文武两校的主要用意是 :“以黄埔学生为革命骨干 ,建立革命武力 ,并以广大学生作为革命党骨干 ,完成建国使命。”①为此 ,他不仅对广东大学的筹备和办学过程殷殷垂注 ,还常常亲自给师生灌输革命思想 ,培养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他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也注重鼓励学生参与革命事业。因此 ,从广…  相似文献   

8.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15,(12):116-121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和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不同于西方启蒙。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化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以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这些启蒙思想和内在转变的理路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启蒙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克武先生的《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一文对自明末至清末期间三百余年中国思想界关于何谓公私、何谓正道、何谓群己作了描述以及评论,并深刻比较了中国以及西方社会在个人意识、民主意识的觉醒过程中的诸多不同。读来令人感想颇深。  相似文献   

10.
11.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群己观非常重视人的合群性,虽然对个人及其自我实现也很重视,但最终是以对群体秩序的关怀为目标的.近代思想家在继承传统群体观念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以及进化论思想,具体分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在群己关系上做出新的诠释.这种新的群己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文联 《理论学刊》2012,(7):94-96,128
与西方近代女权主义相比较,近代中国女权思想有着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女性解放”被视为实现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特色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植根于中西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这一年,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推翻了清皇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被称之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闸门是四川人民首先打开的。辛亥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这使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产生、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亭 《新视野》2012,(4):112-115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戊戌维新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年辛亥革命前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启蒙知识分子从开启民智、培养新民入手,追求国家的富强与独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专制体制的批判越来越激烈,对启蒙思想的实效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可以说,从追求国家独立、国民自由到提倡个人自主、个人解放,再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演变的重要脉络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少华 《世纪桥》2011,(10):18-21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党军关系的命题。从历史的源头上追溯,这个命题的提出应该说起自于20世纪初的“师法俄国”。在国父孙中山看来,近代中国屡受欺辱,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一片散沙,为什么一片散沙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民主革命兴起过程中.从根本上铲除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建立以欧美先进国家为榜样的民主(以议会为中心)宪政体制.当然是革命党人的核心政治理念。但是.由于革命对象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对于汉民族的野蛮征服与残酷统治.“反满”则也成为革命的突出的口号与旗帜。  相似文献   

19.
孟立永 《世纪桥》2013,(15):7-8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党在不同时期汲取了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核,又根据各个阶段实际情况,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体现了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上的继承和实践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7):34-35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进步,中华民族正在不断走向复兴和崛起。而在这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就有中国共产党的四大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