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诗坛,与毛泽东交往最多、切磋诗艺最勤者,当属郭沫若了。毛泽东与郭沫若同为文豪巨擘,诗词,则成了他们相知相交的纽带。以致郭沫若两次到韶山时,都充溢着诗情雅意。  1963年11月12日,身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的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连贯等乘车从长沙经湘潭来到韶山参观。这是他第一次访韶山。是日,正值韶山秋雨纷纷,71岁的郭老游兴甚浓,在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革命活动陈列室后,执意攀上楠竹坨,满怀虔诚地拜谒了毛泽东父母亲合…  相似文献   

2.
情趣郭沫若     
刘大为 《党史纵横》2004,(12):31-32
1958年10月,我国派出了一个由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访朝,参加当年在朝鲜举行的中朝友好月活动,同时代表中国人民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代表团由郭沫若同志担任团长,甘泗其同志为副团长。由于这个代表团要参加的群众活动较多,很多场合团长都要讲话,需要专门配备撰写讲演稿的人员,于是我和毛烽同志便以秘书的名义奉命参加代表团,担任专门为郭老起草讲演稿的工作。在与郭老朝夕相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一代文豪的文思才情、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家风采,同时也近距离地看到了平常生活中一个充满情趣、诙谐幽默、乐观…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朱德的初次会面是在北伐战争期间.1926年,郭沫若在北伐军政治部任职.当郭沫若随北伐军进驻武汉时,刚从德国回来的朱德也来到这里.一天,朱德专程到设在汉口的政治部拜访郭沫若.朱德是一位很朴实的人,尽管在海外求学数年,却仍然穿着一件毛蓝布大褂.在郭沫若看来"他就像一位乡下的村长".  相似文献   

4.
赴南洋募捐之际,郭沫若突然收到陈诚的电报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从日本回到阔别近10年的祖国,抵达上海。1928年2月,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代主任的郭沫若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避难日本。10年后,在祖国危难之际,他毅然请缨抗战,秘密回国。行前,郭沫若作七律一首,以明其志: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此诗后被报纸刊登,传诵一时。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郭沫若情绪激昂,铮铮之言掷地有声:“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  相似文献   

5.
秦立海 《党课》2014,(12):103-108
书写中国近当代的革命史、文化史,郭沫若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内都有极高的建树,难得。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尤扬 《党史纵横》2001,(10):12-12
叶挺同郭沫若自大革命时期就结下友谊.抗战爆发后,他们分别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更加深了这种友谊.194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0寿辰.为了给郭沫若祝寿,正在狱中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并用香烟罐的图纸片做一枚"文虎章"作为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这个"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在重庆,集会容易犯忌,祝寿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集会活动,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开而又隐蔽的统战方式,周恩来常常以祝寿之名,公开聚会,广交朋友,开展斗争。周恩来在重庆所筹办的最隆重的祝寿活动是"庆祝郭沫若之50寿辰"。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力邀郭沫若(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入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0,(1):60-61
1945年9月3日,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天官府与郭沫若聚会,翦伯赞、邓初民、周谷城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在座。毛泽东热情地与郭沫若握手,并招呼他坐在身边。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0,(1):60-61
1945年9月3日,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天官府与郭沫若聚会,翦伯赞、邓初民、周谷城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在座。毛泽东热情地与郭沫若握手,并招呼他坐在身边。  相似文献   

10.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重温了郭沫若先生的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这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60年前就成为了我党延安整风文件.   ……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1月,重庆文化界为庆祝郭沫若五十华诞之即,收到了蒋介石的文胆、幕僚长陈布雷的贺诗并附贺信.郭沫若欣然接受并回赠和诗以表谢意.成就了抗战时期陪都文坛的一段佳话.郭沫若与陈布雷分属于两个不同营垒的著名文人.文人相轻乃文坛司空见惯,更何况两人阶级立场壁垒分明,生活情趣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现代杂文的先驱;一个是现代文坛巨匠、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们就是鲁迅和郭沫若。两位文坛巨擘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叱咤风雷几十年,结下了缕缕笔墨情。 鲁迅比郭沫若在文坛上成名要早。1920年郭沫若正在日本东京留学.他在国内寄来的刊物《学灯》上,第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就觉得鲁迅的观  相似文献   

13.
1916年,佐藤富子在日本东京圣路加医院与郭沫若相识,随后,23岁的佐藤富子与24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同居,为此,佐藤富子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佐藤富子取了个中文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8年,安娜带着孩子到香港见郭沫若,当她知道郭沫若又有新老婆于立群后,  相似文献   

14.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筹备会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现代杂文的先驱;一个是现代文坛巨匠,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们就是鲁迅和郭沫若.就是这两位文坛巨擘,曾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结下了缕缕笔墨情.鲁迅比郭沫若在文坛上成名要早.1920年郭沫若正在日本东京留学,他在国内寄来的刊物《学灯》上,第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就觉得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不由产生了敬佩之情.1926年,鲁迅参加了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同年8月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此时郭沫若正在广州大学(即中山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他得知鲁迅遭通缉的消息后,便马上同广州大学校长协商,极力举荐鲁迅担任广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后由于各种原因,鲁迅去了厦门.  相似文献   

16.
穆欣 《党史文汇》2004,(12):8-13
郭沫若词<满江红>在元旦见报 郭沫若的<满江红>词,最早是在1963年1月1日<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国务活动家的郭沫若,在政务之暇,为许多英雄人物谱写过一曲曲响遏行云的英雄赞歌,举凡黄继光、邱少云、杜凤瑞、安业民、向秀丽、雷锋、焦裕禄,都有郭沫若写的读之令人回肠荡气的诗篇.在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郭沫若以革命家的情怀瞻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捐躯的英烈纪念馆、陵园,如东北的杨靖宇、四川(宜宾)的赵一曼、山西的刘胡兰,并写下一首首20世纪的新<国殇>.  相似文献   

18.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蒋介石正在广州当黄埔军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由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茅盾、邵力子、沈钧儒、柳亚子、许寿裳、冯雪峰、老舍、胡风、叶圣陶、巴金、曹靖华等人发起,陪都文化界五百人在西南实行大厦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下午隆重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九周年大会。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1月16日,是中国文化界巨子郭沫若先生诞辰50周年,也是他从事创作生活25周年.在党的南方局领导下,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真诚地赞美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和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衷心地祝福他为祖国珍重,好写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