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发现问题是科学方法论的中心课题。科学发现究竟有无逻辑性,长期以来,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及科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传统理性主义发现观认为,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是同一体;现代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发现是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它是“灵感”和“直觉”;当代科学发现观认为,科学发现具有理性的特征,但并不排除非理性明素。这就是在科学发现观上正——反——合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在目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对科学文化的进步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将会使人类越来越受奴役,从而威胁到人类的幸福,使人类的道德堕落;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将会带来道德的进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精神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其人文意义的忽视或否定。由于受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不少论者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理解始终没有超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视野。在他们那里,科学似乎是一种与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和人的情感完全无关的“客观知识”或“工具理性”,于是,科学精神似乎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而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纯粹“工具”的精神。显然,这个结论不仅是肤浅的,而且是荒唐的。导致这个荒唐结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  相似文献   

4.
李立锋 《唯实》2001,(3):17-21
什么是逻辑真理?逻辑真理是必然的、绝对的吗?这是逻辑哲学的重大论题。对此,理论界看法不一、众说纷坛,笔者亦在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逻辑真理? 关于逻辑真理的定义,最早可见诸于莱布尼兹和休谟。逻辑实证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和休谟的理论,胡塞尔和蒯因也有各自对逻辑真理的定义和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他的逻辑实证主义立场出发,认定逻辑真理就是重言式。他认为,“对一般命题的理解显然是依赖于对基本命题的理解的”①。命题的真和假取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可能性,而“基本命题的真值可能性意指事态…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五四”运运80周年。“五四”运动的真正意义不是发现了科学与民主,而是把这两者播种于中国的思想现念、政治制度、价值体系。“五四”精神的灵魂、核心,就是废旧立新、解放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和殖民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跨入新世纪时应进一步倡导的社会进步的主题。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真正的科学与民主。尤其是近20年来,我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科学与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以它的思想作为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在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科学思想作为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以人格化的形式体现于科学家群体之中,历来被视为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同时又是推动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精神或表现为与蒙昧和宗教神学相对立的理性的思维,或表现为日常生活知识不同的严密的逻辑和方法,也表现为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实事求是态度。爱因斯坦甚至认为这种精神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或者不是“唯一”的,这个问题在国内外都有争议。其中有一种值得商榷的意见认为,把实践标准说成是“唯一”的,太绝对了,贬低了逻辑证明的作用。在他们看来,逻辑证明也是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至少是一个“派生的标准”,或“第二性的标准”,只有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的最终的标准。 我们想对这个问题谈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浅析科学的分界问题——从波普尔、库恩到拉卡托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科学分界即是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开来 ,所以什么是科学或者说怎样给科学划界 ,这是研究科学哲学所应该回答的基本问题 ,同时也是科学哲学家们在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上研究、思考和试图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科学是一种异常复杂的人类现象 ,且其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因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科学 ,会发现科学的不同特性。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 ,对科学分界标准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主义都比较重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将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列为科学哲学的两大…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发扬民主的政治口号,不能作为认识论命题来理解。其基本含义应该是:以真理为尺度来衡量一切人,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是对的,掌握了几分真理,就有几分正确,没有真理,就是错误的:在真理这一共同标准  相似文献   

10.
张福乐 《世纪桥》2022,(10):1-3
习近平新时代奋斗观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接续传统、传承历史而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既是传承与创新的理论成果,又是科学系统的实践纲领。习近平新时代奋斗观的思想内涵可以从目标引领、认知基础、行动纲领、实践状态、本质回答等方面来考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奋斗观“是什么”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呼唤“权力科学”毛志成平日里说谁“精通权力学”,他一定认为你在骂他,至少是大大的不恭,因为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善于搞权术”,乃至是善于钻营、走门子之类。其实,正正经经且又逻辑缜密的权力科学,或简称权力学,恰恰是将权力正派化、规范化、效益化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涵义的狭隘理解是造成部分人特別是某些高层次知识分子迷信法轮功的直接原因之一。 现在有些人往往只认为自然科学是“科学”,而不把社会科学当作科学来考虑。殊不知,社会科学正是“科学”完整内涵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看法不仅从思想上妨碍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思考,还影响了  相似文献   

13.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实用主义者胡适提出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从这种真理观出发,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为了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而是帮助反动派“应付环境”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敢面对客观真理,因此只能提出种种大胆的假设。这种大胆的假设,实质上就是主观主义的大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改革观的对立和斗争。即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化。陈仲华在《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7期撰文认为,姓社姓资的对立,不会由于前十年改革的成就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而消失。它仍将或公开或隐蔽、或尖锐或缓和地贯串在今后的改革中。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改革开放。ZO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改革开放分不开c总结近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一个重要的经验:真理付诸实践,必须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因为,发现真理要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16.
湛丽 《学习月刊》2010,(22):12-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阐明了科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功用”。科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功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华文 《前线》1960,(20)
答: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切生产部门都自动化了,体力劳动将会全部消灭。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是错误的。劳动创造一切,是万古长青的真理,体力劳动是消灭不了的。第一,在技术进步中,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的生产实践,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由他自己的活动,来引起,来调节,来统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笫  相似文献   

18.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史所包含的两个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准则。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的表现之一,就是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两个出发点”的思想,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合于规律性”和“合于目的性”的特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而由科学发展观出发,科学改革观也呼之欲出。从逻辑延伸来看,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科学改革观。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截然不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导人不断强调,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硬道理”。同样,与“抓革命、促生产”、“抓纲治国”截然不同,1978年以来,领导人自觉以“改革开放”来推动发展。“改革是…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似乎已成定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宗教与科学看成是绝对对立的两极,认为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宗教必然阻碍科学的发展,而科学越发展宗教就越难以立足,最终将导致宗教的消亡.然而,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宗教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它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有60%以上的人信仰各种宗教,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教徒的比例略有上升),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足以有理由让人们重新反思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宗教与科学的发展史,还是它们的社会根源,社会功能来看宗教与科学都不是绝对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