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管子》在对唯物之天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人与天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合谐习”之道、“和乃生,不和不生”的人与自身和谐之方。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基本精神“仁、义、札、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2007年是胜利油田的“和谐文化建设年”,胜利油田采油院把学《论语》引入到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来。《论语》赋予采油院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生命力与形式。  相似文献   

3.
“和谐”关键在于”和”字。《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和谐社会的达成一直是人类社会几千年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状态,青年在社会中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青年应该承担这样一些职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5.
《海南人大》2010,(1):47-47
吴天昊在《文汇报》2009年12月2日撰文: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易经》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在古人看来,“道”是抽象的、内在的、永恒的、高层次的;“器”是具体的、外化的、暂时的、低层次的。这种重“道”轻“器”的观念似乎也影响了我们宣传宪法的态度和做法。这些年来,通过宣传,许多人了解了“人民主权”、“有限政府”、“人权保护”、“权力制约”等“宪法之道”,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檀弓上》中“必诚必信,勿之有悔”、《韩非子》中“小信诚则大信立”、《新唐书》中“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宋晁说之“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等等,都是教诲诚信的名言。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在内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诚信对人而言.就如品牌和质量对于商品。诚信如道德领域里的一座山峰。登顶临风的有德之人。方能以开阔的胸怀极目远方:讲诚信的人。令人敬仰。  相似文献   

7.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3):56-56
★2009年1月30日《云南日报》一版“云岭时评”《说“整合”》(作者:郭笑笙):整合是一种统筹,一种科学,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文学史家在论述其艺术成就时多有把《庄子》和《楚辞》并论的,认为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南国艺术的奇葩。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则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则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王国维据屈子的文学精神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远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  相似文献   

9.
言论短信     
2011年2月15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论坛”《环境卫生也是幸福指数》(作者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能产生永续的和美与幸福。试想.若是经常处于乌烟瘴气、异味肆虐、蚊虫四散,人们在身体健康都不能保证的环境之中,怎么会有心情去感受丽日蓝天、恣意呼吸清新空气,这样何谈愉悦、何谈幸福?所以,环境卫生也是一种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刘里立 《工会论坛》2008,14(6):131-132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160周年,对其理解和阐释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两个决裂”、“两个必然”的“冲突论”到“世界历史”、“全球化”、“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论”。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科学性的肢解和动摇,反而是体现了人们理解和阐释经典原理的视野变迁。《宣言》是20世纪初中国革命者的经典指南,如今,在全球化视阈中,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宣言》的人本再解读。  相似文献   

11.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8,(3):55-55
2008年1月4日《云南日报》二版“云岭论坛”专栏《走向生态文明》(作者刘薇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更高境界。建设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体系之中,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可喜升华。  相似文献   

12.
何谓“和谐”?民间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人“口”有“禾”谓之“和”,人“皆”能“言”谓之“谐”。前者主要说明老百姓希望政府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保证大多数的守法公民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后者则是老百姓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政治气氛更加民主、开明的国家,大家能够也敢于在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平台上畅所欲言,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13.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13,(1):29-29
2012年12月24日《云南日报》一版“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谈”之《防止“鱼水”变“蛙水”》(作者:南风):鱼与蛙是不同的动物,它们对水的“态度”决定了和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巍撰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305))》(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一文,对王选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价,认为《研究》一书所展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该书所揭示的很多问题更加发人深省。仔细盘点中国过去十年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总结成就更具有建设性。他在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15.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7.
药引是指方剂中以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及其他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果或消除某些副作用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人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尤在泾谓:“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张睿也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  相似文献   

18.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19.
《和谐之理》是一部探索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力作,该书的特点是:反映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调查研究,理论实践结合;框架结构完整,论点阐述有力;背景特色鲜明,增强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