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般来说,动物的膀胱肿瘤是比较罕见的,然而在世界的某些地区牛的膀胱肿瘤却比较多见。国外不少研究者对牛的膀胱肿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反复地指出牛的膀胱肿瘤与慢性地方性血尿症的密切关系。多数研究者将其病因归咎为长期少量地采食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相差十分悬殊,有的甚至达到成年牛的90%。而在那些没有慢性血尿症流行或缺乏蕨分布的地区,本病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2.
牛的蕨中毒指牛采食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后发生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中毒症。以严重的全骨髓损害和出血性素质为特征。表现为高热、贫血、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血液凝固性降低,腹痛及全身泛发性出血等。常呈地方性发生,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 蕨的致癌性已得到不少实验材料的证明,特别在牛膀胱肿瘤的发生上,似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变试验(Ames)是筛选环境中致突变物及致癌物的一种新技术,它可将致癌物作为诱变剂检测出来。 本课题组从1981年以来,进行蕨类植物引起牛膀胱肿瘤的研究,用含蕨饲料饲喂大鼠,已复制出典型的癌变病例,蕨的致癌性被进一步证实。但是,还不知道牛急性蕨中毒和器官发生癌变是否是由蕨中同样的成份引起,以及所获得的蕨类植物分馏物是否有致癌性。因  相似文献   

4.
牛膀胱肿瘤性血尿症是因长期采食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最近作者等(1984)实验证实,与蕨(Pteridium aquilinum)同科同属的毛叶蕨(P.revolutum)在本病的发生上也有直接关系。各国的兽医工作者对本病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进行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理学的研究概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蕨中毒指动物采食蕨类植物后发生的中毒综合症,包括马蹒跚病、牛的骨髓损伤性出血性素质、绵羊的进行性视网膜变性-失明症、以及由其致癌、致畸和致诱变性引起的各种动物肿瘤和畸形等。近年来,在我国贵州、四川、湖南、陕西、江西和广西等地陆续报道了耕牛蕨中毒的发生。耕牛中毒后表现血尿,发病率达10%,个别病点高达70%。由于发病主要是4~15岁的成年役用牛,病后引起耕牛丧失役用力,甚至引起死亡,治疗往往无效,从而招致农牧业生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活体的心脏血管中血液成分发生凝固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能够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多,凡能造成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性状改变的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但在动物中因肿瘤转移损伤大血管而引起血栓形成的病例是十分罕见的。作者1981年7月在贵阳市牛羊屠宰场发现一头膀胱肿瘤患牛,其淋巴结转移癌损伤了后腔静脉及肺静脉并进而导致混合血栓形成。现报告于后。 (一)剖检所见 此例为一头经阉割的贵州黄牛,约12岁,营养状况中等,体表未见异常。屠宰后发现:  相似文献   

7.
(一)安全性试验 咯萘啶粉剂按6.5、8.5、26mg/kg对3只6~8月龄淘汰奶山羊分别灌服,每日1次,连服3次。其中只有26mg组的1只羊服药后发生采食减少,异食,排软、稀粪便观象。停药后3~5天恢复正常。表明按正常剂量服药是安全的。超剂量服药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 (二)治疗效果 1.10%咯萘啶灭菌水溶液按每公斤体重6mg1次肌内注射,试治牛双芽梨形虫(Piroplasma begeminum)轻型病牛两例,药后虫体消失,无临床症状出现,经过2个月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牛的膀胱肿瘤发生与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Var latiusculum (Desv)Undew)和毛叶蕨[Pteridium revolutum(BL)Naki]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相关。蕨和毛叶蕨是蕨科(Pteridiaecae)蕨属(Pteridiun Scopoli)的两种植物。前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好生于酸性土壤;后者主要分布于亚洲温热地区,好生于钙质土壤。国外对蕨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取得了生态、毒性、致癌性和防治等方面的一些资  相似文献   

9.
牛的原发性膀胱肿瘤包括原发在膀胱的良性或恶性的、上皮或非上皮性的肿瘤。这些肿瘤多呈乳头状、菜花状或息肉状生长。在世界的某些地区,牛的原发性膀胱肿瘤比较普遍,且通常与地方流行性血尿有密切关系。本文拟对其发生情况、病理及病因等问题进行文献复习,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78年畜禽疫病普查及基层兽医人员反映,我省不少地区耕牛流行一种慢性血尿症。遵义地区比较普遍,仅绥阳县旺草区红旗公社某队1976年以来就有8头耕牛死于慢性血尿症。本病长期以来未得到确诊。虽经中西草药治疗但无效,与一般因劳伤或血液寄生虫病、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尿症有所不同。患牛进行性消瘦,部分或全部丧失使役能力并最终虚弱死亡,给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牛长期少量采食蕨[Pteridiumaqui  相似文献   

11.
脂肪坏死症可发生于人、野生动物、家畜及实验动物等,在食用动物中较常见于牛、猪及羊。以前认为本病是脂肪瘤,近些年来,从病理学方面认识到本病不是肿瘤症,而是脂肪组织的变性、坏死现象,因而称为脂肪坏死症。 (一)发病情况 牛脂肪坏死症的发病情况,在国内据张英勋(1984)、谢长华(1985)报道,在种畜场、奶牛场历年的淘汰废役牛和宰后检验中,经常遇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均有发生。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1983年因本病引起的肉用牛的死废数为1198头,占全部死、废头数的3%。  相似文献   

12.
乳牛白血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L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可用微量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出白血病阳性牛,其中有部分牛表现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增多症(称双阳性);少数牛可导致淋巴肉瘤而死亡。乳酸脱氢酶(LDH)是组织中糖酵解过程中的重要酶,当组织受损害时,LDH便释放进入血液和体液中,因而患恶性肿瘤的动物,常表现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活性增高。本试验在应用MID进行牛白血病普查的基础上,对96头乳牛进行S-LDH活性值及其同功酶谱的测定,以探索其对白血病肿瘤牛的早期诊断价值。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头孢噻呋钠是一种专门用于动物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目前国内暂无对头孢噻呋钠在靶动物牛的安全性相关研究。为了评价该制剂对靶动物牛的安全性和剂量相关的毒性反应,确定合理的安全范围。本试验遴选32头健康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设0倍剂量组(空白组)、1倍剂量组、3倍剂量组、5倍剂量组。牛颈部肌肉注射给药,连续9 d,每日1次。试验期间,每日观察牛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记录并分析试验前后牛的体重变化,对试验前后采集所有实验牛的血液和尿液进行检测分析,对5倍剂量组和空白组部分牛实施安乐死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牛的采食、饮水、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精神状态正常,均未观察到与头孢噻呋钠相关的临床变化,粪尿排泄均正常,未有异常表现。与空白组相比,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各剂量组牛给药前后体重差异均不显著;血液学检查和血清生化学指标以及尿液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大体剖检未有显著的病理变化;与空白组相比,5倍剂量组牛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发现显著的病理变化。每日1次,连续9 d使用5倍推荐剂量的注射用头孢噻呋钠,靶动物牛仍耐受,故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三年(1976~78)的研究,明确了甘肃省武都、甘南地区的羊瞎眼病为小萱草(Hemerocallis minor Mill)根中所含的萱草根素(Hemerocallin)中毒。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每年1~3月发病,流行于盛产野黄花菜的阴湿山区。主要发生于绵羊,但其他动物也可患病。 临床症状以双目失明,瞳孔散大,精神沉郁,进而全身瘫痪、昏迷直至死亡和膀胱麻痹积尿为特征。眼底血管明显扩张、出血,视乳头充血、出血、水肿。临床检验特点为黄疸指数和谷—草转氨酶增高,尿糖明显增高。 人工造病容易成功,连续或一次口服小萱草干根粉达一定数量就可中毒。绵羊中毒剂量为4.5克/公斤体重,致死剂量为7.8克/公斤体重。口服萱草根素中毒剂量为38.3毫克/公斤体重。 萱草根素对各脏器均有毒害作用。主要侵害神经系统,引起大脑、小脑、延脑和脊髓白质软化和视神经变性,同时也引起肝脏变性,肾脏和血管损害。本病应认为是一种脑脊髓软化和视神经变性为主的全身性中毒病。  相似文献   

15.
牛的先天性肿瘤报告不多。Misdorp最近复查了动物胎儿和初生动物(10天内)的先天性肿瘤和瘤样物(例如白血球增生)文献,而先天性肾真性瘤在以前(1965)没有报道过。在刊物中报道过二例牛胎儿,估计每例胎儿在第六个月流产。发现一例为多发性的肾外肿瘤,另一例为肾上单一的原发性肿瘤。牛的这两例和人的7月龄胎儿一例是文献中先天性肾真性瘤仅有报道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省庆阳市的西峰、合水、庆城、华池、镇原 5个县 (区 )牛群流行的以犊牛双目失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验、小白鼠和兔饲喂试验及本动物典型病例复制试验 ,结合流行区种植黄花菜的情况 ,综合诊断为萱草根素中毒。经采取限制牛放牧时间 ,避免或杜绝牛在每年冬春季节采食黄花菜根及其青苗等措施 ,流行区牛的发病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间皮瘤(Mesothelioma)比较少见。在Smith(1966)所统计的1371例牛肿瘤中仅有19例(1.3%)为间皮瘤,其他动物的更为罕见。1980年朱坤熹等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玉米对鸭子进行诱癌实验,在50只鸭子所引出的22例肿瘤中,竟有19例(86.3%)为恶性间皮瘤(9例同时伴发原发性肝癌),引起了兽医界的广泛注意。1973~1982年10年间,我们从贵州省的耕牛中发现各种类型的肿瘤共369例,其中5例为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相似文献   

18.
1998— 2 0 0 0年我县推广应用 10 0 g/L吡喹酮水溶液瓣胃注射治疗牛血吸虫病 ,治疗病牛 185 9头 ,并对其中 5 5 0头牛进行了追踪观察 ;同时比较了 5 5 8头血吸虫病牛口服吡喹酮的治疗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 吡喹酮 :该药系进口的韩国产原粉 ,批号 930 313 ;使用前用蒸馏水配制成 10 0 g/L吡喹酮水溶液 ,并加适量吐温 80进行助溶。1.2 试验动物 挑选对全县用血吸虫病粪检法检出的阳性牛及重疫区的牛进行试验。1.3 治疗方法 按牛体重测重公式估算出每头牛体重 ,以12mg/kg体重计算所需剂量 ,在病牛右侧第 5或第 9肋间沿…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主要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us)引起全身性的真菌病。多种动物易患本病,包括牛、马、羊、狗和猫及一些野生动物,人也患本病。新型隐球菌对动物引起慢性感染,少数动物表现亚临床感染,但有时是致命的。 病原 新型隐球菌属不完全菌纲,假酵母目,隐球菌科,隐球菌属。无子囊,以芽蕾产生无菌丝的酵母样菌。  相似文献   

20.
家畜的膀胱破裂常发生于牛及马属动物的幼驹。治疗膀胱破裂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前者主要是对膀胱破口进行缝合;后者主要是留置导尿管对膀胱进行引流,而不缝合膀胱破口。非手术疗法的病例是有选择性的,因而应用极少,手术疗法适应症广。但手术疗法值得改进:一是腹膜外膀胱破裂时,裂口常在膀胱颈部,修补甚难;二是膀胱破裂口多不整齐,若缝合密闭不严,则有漏尿顾虑;三是缝合法需一针一针进行,而且要缝两层,花费时间较长。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我们进行了胶粘膀胱切口的实验观察,现小结如下: 材料及方法 (一)ZT胶 又名快速医用粘合剂,西安化工研究所产品,专用于粘合各种软组织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