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之理是自然科学之基础,一切物类皆是从无而到有。然无何以能生有,在无之中已具有形之气,由气之化而产生形之质,故视之无形,而物理具焉;天地精气之所生,形形色色各禀一气,其形象之泉,虽良工不能预绘,其庶类之机,圣智亦难尽知。是以圣人赞天地之道,而称造化之妙,欲求其奥理,非循天地之道难以入其门径,故圣人撰(易)也。(易)以交象之变而穷万物之理,是藉交象之变而探造化之机,机不可测,而交象可现,此自然科学之奥理,而事物应焉。人体组织机构,微妙复杂,虽有形可见,而机理难明。人之聪明智慧,情欲杂念,机能生化,…  相似文献   

2.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54-54
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相似文献   

4.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6.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7.
人民语录     
《中国统一战线》2013,(12):80-80
●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不安;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欣慰。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2,(9):54-55
【原文】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则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安者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3,(7):I0061-I0061
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时至今日,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思想仍有可取之处。诸葛亮选人用人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之判断力,看其志向。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之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之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其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学识之真伪、广窄等。  相似文献   

10.
蝶语     
吕华 《今日广西》2014,(7):37-37
我是毛虫时,丑陋。我化蝶后,舞之,人皆赞美。我丑陋时,人疏我,忌我,嫌而避之。每见之,必欲杀我。我被赞美时,人争而招我。被看做丑陋时,我伤悲,一味哭泣。这时,只有你怜惜我。  相似文献   

11.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战国]荀子名人名言...  相似文献   

12.
小虫小记     
李耕 《福建乡土》2008,(3):12-13
蚱蜢俗称蚂蚱子,体小,噬草叶而生。其色褐或绿,几与夏草之绿与秋草之褐枯同。后脚长且善弹跳,便闻动静而飞之蹦之,每捕捉到手,便捏住长脚而使其连连躬之,有“奴才”模样。屋后断墙外,有草坪,无花无树,尽生野草,众多的小蚱蜢,便生息于这片草地,便也就成了我们这伙玩伴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中的经典之篇“触龙说赵太后”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文章反对“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力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时还描绘了一个“擅长思想工作,化干戈为玉帛”的栩栩如生形象。  相似文献   

14.
预防的思想古已有之。“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渭之救,行而责之渭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都是对预防的精辟概述。《安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安全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可见,要确保部队安全发展,必须要把事故的预防工作做扎实。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14,(12):51-51
子方仁厚 【原文】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曰:“此何马?”御曰:“故公家畜也,疲而不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群书治要·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13,(6):49-49
【原文】 吴王夫差兴兵伐齐,掘为渔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欲以会晋。恐群臣之谏也,乃令于邦中曰:“寡人伐齐,敢有谏者死。”太子友乃风谏以发激吴王之心。以清朝时怀丸挟弹从后园而来,衣洽履濡。吴王怪而问之曰:“可为如此也?”友曰:“游于后园,闻秋蝉之鸣,往而观之。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其鸣悲吟,自以为安。  相似文献   

17.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32):36-37
“胭脂:身犹未字,岁已及笄。以月殿之仙人,自应有郎似玉;原霓裳之旧队,何愁贮屋无金?而乃感关睢而念好迷,竟绕春婆之梦;怨摞梅而思吉士,遂离倩女之魂。为一线缠萦,致使群魔交至。争妇女之颜色,恐失‘胭脂’;惹鸷鸟之纷飞,并托‘秋隼’。莲钩摘去,难保一瓣之香;铁限敲来,几破连城之玉。嵌红豆于骰子,相思骨竟作厉阶;丧乔木于斧斤,可憎才真成祸水!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暇;缧绁苦争,喜锦衾之可覆。嘉其入门之拒,犹洁白之情人;遂其掷果之心,亦风流之雅事。仰彼邑令,作尔冰人。”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3-53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2,(11):46-47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乃杀蚩尤而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  相似文献   

20.
《公民导刊》2011,(8):52-52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点评: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点评: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