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知名画家,王西京在尊崇传统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绘画创作上,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让人们在欣赏他新意盎然的画风中,感受中国画在新时期繁荣气象的一隅。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珂 《传承》2009,(14):140-141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集中探讨了弥勒造像变迁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长久 《思想战线》2001,27(1):112-117
云南石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蓬勃兴起,以剑川石钟山石窟沙登箐区第一号阿弥陀佛像方座正面为证,云南石窟摩崖造像最早应出现在南诏丰佑时代,它开创于中晚唐,绵延于明清.其雕刘手法大致有五种一是以高浮雕作为整体造型的基本手法,而细部和衣纹皱折则用阴线刻;二是主尊佛像采用高浮雕,而二胁侍则采用浅浮雕手法;三是纯粹采用薄肉雕,辅之以阴线刻;四是采用减地平鈒或剔地起突的浮雕手法;五是纯粹采用阴线刘.采用圆雕者极少.过去,由于对云南石窟与摩崖造像研究和宣传不够,致使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让这块滇文化瑰宝重放光华.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造像手印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尊佛有不同的造像手印形式,造像手印不仅是受到当时审美的影响,关乎到佛像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佛法佛理或者说是佛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和佛教精神理念是同一的,这关乎到造像者对佛法本身的领会。  相似文献   

7.
8.
宋永忠 《前沿》2011,(24):189-191
本文对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总体造像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重点分析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动态变迁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外来佛教教义、典籍等对于佛教思想形而上的抽象;另一方面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历经千年富于时代特色的样式,从"秀骨清像""张家样"到"水月观音"等形而下的具象。两者共同形成了须弥山石窟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国兴 《黄埔》2006,(6):54-55
2005年9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在一幅题为《黄河颂》的国画前驻足观赏。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巨作,作者用浪漫主义精神和写实主义手法,选取黄河奔泻的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细致入微地表现出黄河的气势、神态,博得了在场领导们的赞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向几位领导人介绍,此画是专为这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展而创作的,作者是民革中央画院的画家王俊松。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它奔腾不息,一泻千里,雄浑壮阔,气势恢宏,…  相似文献   

10.
袁晓莉 《新东方》2006,(9):60-64
麦积山石窟建造的时间约在姚秦。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中记:“麦积山为秦地林泉之冠,其古寺系历代敕建者,有碑碣可考,自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矣,香火不绝。”可以看出麦积山始建于后秦时期(384-417年)相当于安帝司马德宗隆安至羲熙年间,仅晚于敦煌莫高窟。自后秦开始兴建麦积山石窟寺后,经过“六国共修”(前秦、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走向了鼎盛。麦积山石窟共有194窟,而现存北朝时期的石窟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北魏洞窟74个,西魏洞窟16个,北周洞窟44个,基本上代表了麦积山石窟繁荣时期的艺术特征。麦积山…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文章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进行解读,突出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性。路径建设方面,以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与法治保障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媒体推广平台,挖掘并讲好“黄河故事”。宏观上,强调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社区黄河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黄河文化传播力度。微观上,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宣传作用,扩大公众参与,以促进传承传播达到实效。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断流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中国减灾》2000,10(3):26-28
从黄河断流的时空特征分析了黄河断流的根源 ,提出了治理黄河断流的生态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一掬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相似文献   

14.
李光泉 《求索》2008,(5):66-68
清初政府高度重视治河,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当时治河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密切相关。无论是河工制度和技术、治河方略还是法律条例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这成为黄河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王修筑 《今日山西》2004,(11):28-29
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沿途经九个省市流经大半个中国后东入大海。行万年来这条大河用他浑黄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在黄河移山造地大气魄的运作中,刻画了婉转动听或惊天动地的往事,或喜或忧,或爱或恨,都明朗朗地映在了大地的写照中,也清晰地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中。黄河在5464公里的流程中形成了许多奇观。黄河依自然界原有状态冲出的河道,深浅不同,宽窄不一,河流急缓多变,其河中多处形成小岛,但均因面积狭小或河道移变的限制而无人居住。在山西省河曲县境内黄河流经娘娘滩时,因山谷中河道较宽,河水从河道南北两侧流过,中…  相似文献   

16.
孙宗鉴 《黄埔》2009,(6):33-33
我于1943年冬从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十八期毕业,分发到第一师,驻防陕西潼关。我们去了3位同学,我下到二团,王团长是黄埔六期前辈,他热烈欢迎我的到来,坦言很久没有本校同学分发来一师,并告诫我这里是前线,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大西北较清苦,应牢牢记住学校大门两侧标语——“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他又扼要告知我本师两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地区具有两个战略作用,从地域上讲,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发源地;从国家发展规划上讲,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治理好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问题,是统筹国家、人民、黄河三位一体布局的时代需要,同时也是治理黄河问题的历史延续与现实使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障碍。基于此,必须系统梳理出其中蕴含的四个重大关系,牢牢把握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足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培养生态意识五个着力点,为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贡献出独特智慧与地区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需 《福建乡土》2011,(3):29-29
天地间,这纯粹的、洁净的、唯一的黄,自远方,自传说和古老,奔涌而来。岸和岸的坚守,静穆如一幅发黄的照片,如一个人内心微微战栗的隐忍。秋日的阳光,在一种辽阔里恣肆,焊接住我的目光。一种面对,是先声夺人,振聋发聩的。磅礴和深刻之间,产生了距离,却又没了距离。  相似文献   

19.
《新疆人大》2013,(8):45-46
银川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日前通过了《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就黄河银川段的保护范围、保护内容、保护措施和监管责任作出了规定。这是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黄河银川段两岸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保护行使决定权。  相似文献   

20.
王化云 《协商论坛》2010,(11):53-55
兰封一夜1952年10月29日,霜降节过去5天了。黄河沿岸的人们,又一次胜利地结束了与洪水的斗争,我们缓了缓气,又着手紧张地赶制彻底征服黄河的计划。这天下午,我们提前10分钟赶到省委去开会。这时,除了我们,会议室里还没有别人来,我们把根治黄河计划示意图钉到墙上,等候着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