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章以我国民众休闲生活反映出新时期人的发展呈现新的"片面性"为切入点,探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休闲教育的任务、主题、紧迫性和哲学维度,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阐发休闲教育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论哲学视阈中的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实践形式,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休闲有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目前在休闲文化领域却出现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不文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发展.为此,应当倡导科学文明的休闲价值观;进行休闲教育;加强休闲立法、规范休闲文化产业,从而建立起绿色、健康的休闲文化生态系统,使人在休闲中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亚军  高云球  沈晓梅 《求实》2006,23(Z1):126-127
奢侈性消费和休闲活动的大众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一个社会温饱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和休闲时间,这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消费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并不一定必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要有其他条件才能实现这种社会目标。大众化消费和休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将首先探讨大众化消费和休闲的社会意义以及休闲与人类自由本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消费和休闲活动的异化及其表现,最后将进一步探讨怎样才能使大众消费和休闲活动与每一…  相似文献   

4.
休闲不只是休息,休闲不等于空闲,休闲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从哲学层面讲,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选择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如果把休闲定义为一种生存状态,它是指从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的自由生活.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十分重视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休闲文化与先进文化:复杂关系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从发生学的维度看,休闲是文化的基础;从生存论的意义看,休闲文化具有目的导向性;从系统论的层面看,休闲文化具有渗透性和辐射影响力;从人性论的立场看,休闲文化与先进文化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性;从和谐论的意义看,休闲文化是和谐社会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休闲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伟希 《学习论坛》2004,20(9):36-40
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中国的这种休闲哲学思想 ,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显示出它愈来愈大的作用与魅力。以“天人合一”为依归的中国传统休闲哲学 ,经过创造性转化 ,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最高价值原理。  相似文献   

7.
休闲是人们对自由时间的一种合理支配,更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休闲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的生活往往是缺乏休闲。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知识素养,对人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如何科学地实践休闲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荣 《学习月刊》2009,(2):29-29
如今.休闲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自1995年5月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推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目前我国有法定假日114天.理论上讲人们可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这为发展休闲提供了时间保证.闲暇时间多了.我们于什么?这是时代的大课题。因为“闲”的时间利用不好是会出问题的.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如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故而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6,(6):52-53
钱春弦等在5月2日和5月3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指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日子,中国人充分感受到了休闲社会的脚步。最近几年,旅游休闲成为中国的新时尚,“吃喝玩乐”这个词已经摆脱“好逸恶劳”和“玩物丧志”等俗语传统的“恶意”,并且逐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最生动直观的标志之一。休闲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近日指出,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人们将劳动所得用于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更全面地发展自己。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说,“目前中国人休闲生活还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1/3的生活方式,1/3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0,(12):61-61
<正>舒圣祥在10月19日的《京华时报》上撰文指出:2010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日前在南京举行颁奖典礼。杭州、成都、南京等十城市获"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奖。有能力休闲的人在哪里生活都很休闲,没能力休闲的人在再休闲的地方也休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开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价值取向 ,我们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当代中国,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在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继武 《理论学刊》2004,46(12):29-33
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 ,又表现为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两个方向 ,既有同一性 ,又有差异性。其同一性表现在它们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关系上 ,它们构成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 ,总趋向接近一致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的全面发展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结果和归宿。其差异表现在 ,两者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这是因为两者的参考系不同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人类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动物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而在关系上 ,两者有时呈现对立性甚至对抗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者既有一致性和相容性 ,又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 ;要在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或终极目标的前提下 ,坚持教育的二元价值目标构成 ;要注意两种价值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调适和寻求二元价值目标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和合精神也是多元、有序、优质和动态的融合,它蕴含着朴素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新时期,弘扬、借鉴和吸收和合精神,时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过程,应该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兼顾、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实施跨越式发展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成人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我国发展成人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建立灵活开放的人才培训机制;树立成人教育的大质量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 ,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继续 ,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