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司法为民’,要求人民法院要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做到优化诉讼环境、减轻诉讼负担、方便群众诉讼,增加司法的‘亲和力’”。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工作报告中肖扬院长提出人民法院要“强化服务意识,弘扬司法文明”。以此为契机,最高人民法院号召全国法院系统树立服务意识,推行“亲民、便民”改革措施。这些都说明,亲和力已经进入了司法场域,司法亲和力已  相似文献   

2.
于晓青 《法商研究》2012,(5):134-141
当前,我国有的法院为使其司法裁判回应民意,在司法过程中出现了直接以政治化手段解决本应由司法手段解决的纠纷、不依据法理寻找和适用裁判规范、不依据法理阐明裁判理由等不讲法律和法理的问题。法理是确保司法裁判在法治框架内回应民意所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一方面与依行政意志和常理回应民意具有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价值判断和词语技术方法密不可分。法官依据法理通过疏导、说服和鉴别、吸纳民意,以及通过寻找、解释或创制方法形成体现民意的裁判规范等方式,能使刚性的法律得以柔化,使司法真正发挥社会调节器的作用。然而,法理自身又具有专业性、主观性和争议性等有限性,对此我们应当通过修辞方法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3.
媒体介入司法并进一步对司法产生影响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不争之事实.文章从司法公开审判的自我需求、案件当事人的主动要求、公民的司法知情权以及我国司法机构与媒体的特殊关系结构四个方面对媒体介入司法的原因进行法理学意义上的分析,以期促进媒体对司法的积极影响,消除媒体对司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环境权可司法性的法理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星 《法律科学》2007,25(6):23-31
受传统人权理论的影响,环境权的可司法性一直受到质疑,有学者甚至进而否认环境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权.可以说,环境权的可司法性研究,是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瓶颈问题.考诸各国法制实践,环境权的司法救济有直接救济和间接救济两条路径,而其司法哲学基础则为司法能动主义.  相似文献   

5.
刘辉 《法制与经济》2020,(2):135-137
调和式,意为无原则的调和折中。司法裁判本应是在查清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划分权责,在公众心理期待限度内进行定纷止争,本应与调和式一词相去甚远。公众时常将调和式与司法裁判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有的案件或是事实不清,或是适用法律错误,或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背离公众道德认知,为了消解不稳定因素,判令无责之人担责。文章试图从法理学中的司法功能入手,对调和式司法裁判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邵晖 《北方法学》2011,5(3):135-142
司法改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从价值层面对域外司法改革活动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发现司法改革过程中包含着司法目的价值与司法形式价值之间的共生互动。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在恪守司法形式价值这个基准的前提下,去追寻司法目的价值,才能在合理、有序的框架下推动司法改革,从而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司法权威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作为一种事实和观念形态.其本身其有价值属性,且这种价值属于一种人本价值.在司法权威价值谱系中,正义、秩序、人权成为统领司法权威价值的三大支柱.为有效地建构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需求的现代司法权威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司法权威历史和逻辑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综观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离婚制度,离婚立法是一个由严格走向宽松、由宗教走向世俗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四种趋向:由禁止离婚走向许可离婚;由专权离婚走向平权离婚;由有责离婚走向无责离婚;由限制离婚走向自由离婚。从中可以看出,许可、平权、无责的离婚自由是人类婚姻立法追求的一个目标,长期以来都是人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期,法院似乎正面临着一个"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趋势,主动或被动地介入到各种纠纷解决的前沿,使法院的信任度和权威性再度被削弱。处于矛盾焦点和社会压力之下的法院应当实行职能归位,回归理性,回归常识。在司法价值和内部运作机制的选择与定位上,坚持价值理性,坚持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技术主义的路径。借鉴现代制度经验,通过科学高效的审判管理模式,减少司法的运行成本,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0.
唐磊  汪启和 《中国司法》2005,4(9):22-25
人治需要个人权威,法治则强调法律至上,需要司法权威。司法权,作为“法院享有的,对当事人的事实问题和法律主张依法进行判断,以维护法的价值的终局性权力”①,是法律正义的最终守护神,是司法权威的直接体现者,当然也具有权威性。但是,司法权威的获得,不是靠司法的威慑、威严、恫吓、暴力、冷漠、神秘、生杀予夺及不可接近性获得的,而是通过公正的判决来形成的。实际上,为了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需要充分发挥司法权的亲和力。亲和力是司法权存在和发挥功效的主要原因,是司法权的本质特征。亲和力,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两…  相似文献   

11.
黄一哲  纪永明 《特区法坛》2004,(9):19-20,28
现代司法理念是什么,它包含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司法为民?这是本文需要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仁善 《法学》2012,(2):110-120
一国的司法权为内政,司法主权则属外交。按照国际法准则,在对外交往中,主权高于一切。近代中国,西方列强为了长期享有在华司法特权即领事裁判权,不断编织法理藉口。1843年以降的近百年时间内,为了收复司法主权,国人不断进行法理抗争,民国时期,趋于高潮。国人的法理抗争给西方列强增加了压力,给政府增添了动力,促进了国人的司法内省,推动了司法主权的恢复,也为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其他法律权益积累了经验。而今一些西方强国时常凭借所谓法理依据,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司法主权,该行径实为近代领事裁判权的翻版,任何主权独立国家既要在法理上加以驳斥、抗争,更要在行动上坚决抵制,捍卫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司法公信力问题受到司法界的普遍关注。就司法公信力的法理问题,试图从司法实践出发,以其与本土法律文化传统、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的关系为视角位度,进行多视角、多侧面的探究。以求其内涵的诠释更直观和丰满。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的司法保障——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桂清 《现代法学》2005,27(4):136-141
司法权力通过诉讼程序介入公司内部治理是公司顺畅运作的外部保障。在本质上,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就是司法对公司自治进行调节的一种机制。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应遵循国家干预与公司自治相平衡原则。在放松政府管制潮流下,强化司法介入应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郭小锋 《政法学刊》2008,25(5):22-26
目前,许多学者和司法人员都质疑犯罪客体的地位与作用,认为犯罪客体不过是一个巨大而空洞的价值符号。事实上,并非如此,犯罪客体不仅具有重要的立法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司法价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形态、一罪与数罪、刑事和解以及量刑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经济法司法理论研究“碎片化”的现状,需要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拓补和整合;由于司法权、司法权的行使主体及其价值追求,既是司法理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理论拓补的重要路径,因而在构建和拓展经济法司法理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研究司法权与调制权的关系,明晰法院解决“经济法纷争”与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双重司法功能,探讨法院体系及其内部结构与上述功能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以及经济法多元价值的渊源及其在司法活动中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司法权理论、司法组织理论和司法价值理论,从而构建更为系统的经济法司法理论,促进经济法领域的司法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实际上是一个旧的概念、新的名称,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认识以及注入了新的内容后而更加贴切实际的与民众关系的一种的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路线"、"政治工作理论"的诠释和引伸。如今它已实实在在地运用到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及工作实践中,被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所接受,成为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司法的程序公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程序公正是整个司法制度的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司法的程序公正进行论证.即司法程序公正存在的不足;司法程序公正的价值内涵;司法程序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法治化的逐步推进,社会纠纷越来越多,法院作为“定纷止争”的国家机构,被人们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但司法现状与人们期待的理想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对对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及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作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叶林华 《犯罪研究》2006,(5):63-66,80
被视为现代“司法国家”典型代表和核心要素的司法审查制度①,其本质是根据宪法原则和法律规定,通过一中立性的司法机构,对立法、行政活动进行审查裁决,以达到制约公权和保障人权之目的。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由法院主持司法审查,这是“三权分立”的必然产物,且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