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所大学的9名在读大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程中,利用手机短信方法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因考试作弊被一次性开除学籍人数之多,使该案成为了江苏考试作弊处罚第一案。9名大学生被开除学籍后,其中两名大学生不服教育行政开除学籍处分提起了行政诉讼。2007年11月27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法院对省内该起大学生利用通讯设备作弊被处罚第一案进行一审宣判。判决驳回了大学生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2.
江苏科技大学的9名在读大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程中,利用手机短信方法作弊,被开除学籍。因考试作弊一次性被开除学籍人数多,该案成了江苏考试作弊处罚第一案。9名大学生被开除学籍后,其中两名不服开除学籍处分提起了行政诉讼。2007年11月27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一审宣判,判决驳回了两名大学生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3.
"因为法官们的积极协调,我们才与学校达成和解,我才能继续留校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现在在干什么!"因殴打同学被学校开除学籍而几度意图自杀的李某对笔者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4.
孙振伟是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2006年9月,同学沂蒙(化名)找到孙振伟,想让他帮忙替自己参加法律基础知识的考试。碍于面子,孙振伟没有拒绝。于是,他代替沂蒙参加了该科目的考试,却被巡考发现。随即,校方对孙振伟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  相似文献   

5.
替考的代价     
杨学友 《检察风云》2022,(18):66-67
<正>一名大学生在找兼职之时,面对一张替考的“单子”,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冒名替考行为败露后,被学校开除学籍。该学生不服,诉至法院,结果如何呢?“接单”替考被开除学籍周庆彬系某工学院2018级工程管理2班学生。2019年12月29日,周庆彬通过QQ群寻找辅导学生的兼职。恰好刘国锐正在找为外甥李向阳专升本替考的人。刘周通过QQ沟通。周庆彬觉得仅仅是专升本一个科目的考试,没多想便与刘国锐达成一致意见,代考《线性代数》,酬劳300元。  相似文献   

6.
“因为法官们的积极协调.我们才与学校达成和解,我才能继续留校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现在在干什么!”因殴打同学被学校开除学籍而几度意图自杀的李某对笔者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立学校开除在校违纪学生学籍行为是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理论及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其分析多流于肤浅。本文想对之进行一下疏理,以期对行政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一 长期以来,被国立学校开除学籍的学生提起行政诉讼的请求之所以被一再驳回,首要的一个原因是国立学校本身的性质一直未搞清楚。行政诉讼制度的性质要求被告必须具备行政主体的资格。其资格内容包括由国家依据特殊的规范设立(组织法或者授权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的法律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违纪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诉高校不当处分案,本文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为视角,指出高校行使开除作弊考生学籍的处分权并未侵害大学生的受教育权,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考试作弊与开除学籍之间的关系,以使高校处分权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高校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水平评定考试,对参与其中的作弊的学生作出"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其欠缺合法性和合理性.高枝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之重任,其管理更应注重情、理、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从学校开除学生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沈阳大学艺术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贴出的开除在非典期间擅自离校学生的通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议。不少人从道德、人性、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对此事作出评论。笔者从法律角度对这一事件有一些想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首先,学校有没有权利开除学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2条规定,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第63条1款第5项规定,违反学校纪律情节严重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  相似文献   

11.
【裁判要旨】高等学校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是课程考试的一种方式,其抄袭行为属考试作弊,是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处罚。但高等学校不能适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五)项所规定的因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以开除学生学籍的情形。该第(五)项所称的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  相似文献   

12.
救救孩子     
想起7年前那起发生在淮北的特大杀人、绑架案,我至今心存忧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依然任重道远。1999年10月,杜集区少年张某为了个人享受,勾结社会青年,将自己的同班同学马宁从学校骗出来杀害。其情节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无不让人咋舌。令人惊异的是:该案主犯张某是个刚满15岁的初中生。案发前,他因向同学索要钱财,并让同学替他归还在学校门口商店的赊账而被学校开除。不久,他勾结社会青年密谋并实施杀害了同学马宁。此后,他们又以绑架为名,向马宁的父母索要10万元钱。此案经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主犯张某因属未成年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案件:一些中小学校对违纪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后,学生对所在学校提起了行政诉讼,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学校的处理决定。对此类案件能否受理?如果受理,又应注意哪些问题?一、关于案件的受理问题开除违纪学生学籍案件能否受理,或者说此类案件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审判人员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依照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41条的原则规定,行成行政诉讼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享有并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的存在和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个人、组织依法享有诉权。差无行政权力的…  相似文献   

14.
龙英锋 《行政与法》2004,21(9):113-115
学校是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其对学生的处分决定是授权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学校对学生的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将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受教育权利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身份权,属于人身权的范畴。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权纠纷的应诉性是由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以及社会现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学校能否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4年9月,田永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取得了本科生学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电磁学课程补考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考试中,田永在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按照考场纪律的规定,当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试。同年3月5日,北京...  相似文献   

16.
水木 《政府法制》2006,(24):12-13
助人作弊难拿学位思雨(化名)来自常州,2001年以较高分数被苏州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录取,成为2001级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思雨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被同学们认为是勤奋好学的学生。然而在一次考试中,热心肠的她却将自己的好心用错了地方。2003年12月24日,思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税法》科目考试。由于平时准备充分,思雨只用了短短一个小时就把试卷答完了。当时,思雨边上坐着一名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同学,做题过程中碰了钉子。为了能让同学顺利过关,思雨将答案粘在透明胶上,传给了同学。这一举动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被认定为作弊行为…  相似文献   

17.
开除军籍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它具有三方面的属性。一是行政处分性。中央军委1984年1月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今》规定处分项目中有开除军籍。总政治部1979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开除军籍的使用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今后开除军籍不应再作为军事法院判案的附加刑。但为了纯洁巩固部队,在行政上仍可作为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办法,严格控制使用。”二是刑事处罚性。从承办主体看,总政治部通知中规定:“开除军籍的具体手续,被判刑的犯罪分子,由原判军事法院承办;不判刑的反、坏分子,由军以上政治机关的保卫  相似文献   

18.
上午8时30分,张成早早地等候在山东省青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大门口,他此行的日的是申请撤诉. 此前,他把当地税务局给告了.原因是:这位"零点利"超市的老板3个月前被税务局查出偷税,并罚款1000元.张成认为处罚过重,于是提起行政诉讼.然而就在诉讼期间,税务机关主动撤销了原处罚决定,重新处以300元的罚款,张成欣然接受,双方还没到庭上剑拔弩张就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报》1月10日报道,重庆某大学因去年“怀孕事件”开除两名学生的行为惹上了官司。日前,这两名大学生就母校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据报道,本案女原告于去年10月1日被校医诊断怀孕,学校得知后,于10月9日对该女生及其同为该校学生的男友给予勒令退学处分。学校在有关文书中对这对男女同学的性行为描述使用了“品行极其恶劣,道德败坏”的字眼,并认定为“不正当性行为”。从我们曾经和正在接受的道德伦理观念看来,学校的行为似乎无可厚非。因为学生的婚前同居,都与中国教育一直所提倡的“校园道德”背道而驰。但现在的问题是:非婚…  相似文献   

20.
张驰  鲍治 《法学》2000,(10)
全国首例在校生状告学校侵犯名誉权的案情并不复杂,该案被告湖南外语外贸学院接到举报,反映有男同学曾在女寝室留宿,经调查核实后,遂对六名有关学生分别给予开除学籍等处分。六名学生受处分后,即以学校在大会上公开宣扬他们存在“越轨行为”,侵害其名誉权为由,诉至法院。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侵害原告名誉权,判决被告败诉。①  一审判决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高校深感不安。②有人认为,众多高校对“恋爱”进而“同居”的学生一律采取张榜公布,开除学籍的处理方式,依法院的判决,是否大多数高校的行为均是“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