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先起 《学理论》2009,(20):98-99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本文对各方权利在其中的多重博弈也进行探讨:人肉搜索究竟是舆论监督的工具,还是网络暴力的形式;是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还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人欢呼人肉搜索很好很强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人肉事件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又有人惊呼:人肉搜索很猛很暴力.已成为网络世界暴政。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动因机制的多重解读 1.传播学解读: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网络技术使网民不断接触和强化一致或接近性信息,于是,看似多样化的信息最终在网络的互动下形成了一种“回音壁”,暴力被不断强化和放大。  相似文献   

4.
从"人肉搜索"看刑法对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跃荣  王雷 《学理论》2009,(14):91-92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在一开始即存在巨大的争议,一方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有的搜索机制,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程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传统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在规范网络发展的同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李婧怡 《学理论》2009,(17):173-174
网络是一个完全虚拟的社会,它是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人们话语的一个公共平台,“人肉搜索”作为网络技术其中一个功能的体现,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了个人的生活张力;但是个人的窥私欲及另一些极端的情绪也得到了满足,发泄不满或是故意伤害的字眼也充斥其间。因此,加快制度建设,为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提供一整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就是"人肉搜索"容易引发对别人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搜索目的,"人肉搜索"主要可归为公共事件型和窥探隐私型两类,对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在不同的"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认定上,应充分考虑侵权行为、侵权产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而如果侵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合法取自于公共场所,则可成为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舆论以其迅速、尖锐、互动的特点,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上,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马龙 《理论参考》2009,(8):59-60
在人肉搜索之风盛行的今在,学界对于“网络暴力”的质疑声不断加大。这种质疑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的角度,善于利用“网络暴力”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监督,思想教化以及舆论引导的社会公器来对待。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下的网络问责: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问责由于其匿名性、表达的自由性以及去权威化的存在,已经逐渐受到网民热捧,网民实施网络问责可以经过"人肉搜索"、BBS公共空间发帖声讨、以及网络博客等新兴媒介表达方式的撰写愤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问责将成为一种新的问责方式,但是由于网络问责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如何引导控制网络问责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言语暴力及其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增强了网民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言语暴力即其中之一。网络言语暴力带来的精神伤害具有隐藏性、长期性,其危害绝不比体罚小,并且极易引发现实社会问题。虽然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不可预见,但是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言语暴力的各种表现,揭露其产生的轨迹与规律,从而为杜绝和预防网络言语暴力的发生或将其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巨大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现实道德难以解决的网络伦理问题,其中关于"人肉搜索"的利弊之争尤为突出。本文以伦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我国网络社会现状,结合现实经典案例,对"人肉搜索"的产生及原因进行阐述,深入分析这种新型信息搜索方式引发的伦理困境,并从个人、行业、政府等三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桃源  于多 《瞭望》2008,(41)
不少人曾为网络时代舆论力量的强大欣喜不已。但是,从类似于"铜须门"和"姜岩"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等一系列事件,引发出的基于非事实真相上的网络声讨,已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的建构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上分为萌芽、雏形、形成、发展四个阶段。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可以从技术、经济、文化、安全、治理、人民中心、国际合作等层面概括和理解,七个方面有机统一,既揭示了该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是一门中性的技术,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借鉴网络产业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在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必须注意公共利益,直接相关、适度,弱势群体特殊保护,公众人物权利克减,基本人格尊严保护,真实传播几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政府网络认知是政府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心理反应或主观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立场和价值偏好,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政府网络认知要实现从"网络衙门"向积极、互动的转变,从简单管制向协商对话的转变,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从"围墙政治"向开放包容的转变。强调政府网络认知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克服消极网络认知的局限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使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发挥网络的积极利用来促进自身变革和完善,并在与社会良性的网络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善二者关系,从而消除网络威胁,达到有效维护网络政治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18.
张林 《理论导刊》2023,(5):79-87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主要包括“悲情式”情感鼓动、“抗争式”情感激发、“闹大式”情感渲染、“狂欢式”情感宣泄等主要模式。通过“苦难”叙事激发普遍同情和愤怒,形塑“人民—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空间,借题造势制造“民意至上”舆论审判,戏谑化表达煽动象征性“大众反叛”,是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的惯用手法。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多元化的情感动员及其潜在威胁,应该采取系统化、制度化、差异化、协同化的疏导策略,以社会公平正义消弭网络民粹主义负面情感,以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吸纳网络民粹主义自发性话语热情,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进行针对性情感导引,建构“技术—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复合式情感规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2)
人肉搜索其实质是言论自由的表现,在人肉搜索中正确把握言论自由的度,防止出现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等,将有利于言论自由最大的实行。  相似文献   

20.
暴力袭警侵害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是一种妨害国家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正常管理的行为。暴力袭警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警察自身的原因。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树立执法权威,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健全法制,在新的立法中引入袭警罪,明确警察职责,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等措施,遏制暴力袭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