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大陆学者一般都认为,林彪1934年所写《论短促突击》一文,是“左”倾军事路线的产物,是林反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佐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继熙在《中国季刊》1980年6月号撰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林彪所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与李德是不同的。李德提出在大部分重要地区构筑支撑点和“堡垒区”,以直接保卫江西苏维埃。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横》杂志1988年第8期刊载了马善平、周德鹿二同志的撰文《贺龙在南昌起义中的卓越贡献》(以下简称《起义》)。笔者认真拜读后,对《起义》文中引证的某些史实和做为论据的某些事实,感到有些疑惑不解,现将几点疑议,整理成文,与《起义》文作者切磋。一、把贺龙在我党酝酿“依张回粵”和决策“南昌暴动”过程之前的言语行动,作为“贺龙是南昌起义计划的坚决支持者”和“贺龙为南昌起义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  相似文献   

3.
也正是这种战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对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曾撰文对这一战术进行了分析,但近年来颇遭非议,被认为是靠近博古、李德的“一个,林彪这一做法政治上的表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从“五四”算起,到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三十年间的中国革命光辉灿烂,震撼世界。其中南昌“八一”起义后由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尤其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在《星火燎原》等纪实文学中,曾经有过艺术的反映,受到读者好评,但还未达到家喻户晓的  相似文献   

5.
武平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从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武平,到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与红六军二纵队胜利会师于武平,土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后武平县城及部分地区曾一度沦陷,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十二军于1932年2月克复武平县城,武平苏区和县苏维埃政府又得  相似文献   

6.
《炎黄春秋》2003年第八期李维民同志的《南昌起义史实与评价断想》一文,对南昌起义及其重要领导人物作了客观公正评价,笔者受益匪浅。只是文中关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情况,三处有误:一是说陈友仁参加了南昌起义;二是说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于右任、经亨颐没有赶到南昌,但通过发表声明等方式,表示了对南昌起义的支持;三是说彭泽民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笔者本着对历史人物“不增美、不溢恶”的精神,对此进行了考证。当时,我党举行南昌起义是被动的仓促的,时间是紧迫的。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13日,改组后的中…  相似文献   

7.
南昌起义     
正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地掌握军队、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7月27日,周恩来等从九江乘火车抵南昌,并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正式成立了领导起义的最高指挥部——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前委书记,前委驻江西大旅社,负责领导实施起义计划。8月1日凌晨2时,起义部队向驻守在南昌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经过短促而  相似文献   

8.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9.
李立三不仅最先提出南昌起义问题,而且最早对南昌起义的经验教训作出全面系统的总结。南昌起义部队在转战潮、汕受挫后,李立三等离开部队,到达香港参加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李立三和张太雷作了长篇发言,在发言提纲的基础上,李立三写成了《“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发表在10月30日出版的《中央通讯》第7期上,可以看出,李立三报告的系统性,客观性和深远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南昌起义决策的提出和确定.目前史学界没有具体提及当时虽不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却是中央实际负责人的瞿秋白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只是笼统地归于“中央”或“武汉中央”等。从笔者接触到的材料看,瞿秋白不仅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的酝酿和决策,统筹部署了起义军南下的行动方案,而且在起义失败后,以中央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的身份对起义的得失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1.
萧克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25岁当军长;26岁出任军团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恒、徐向前、刘伯承的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曾经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他在南昌起义失败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经历.  相似文献   

12.
正聂荣臻从红军时期起就十分重视戏剧在革命宣传中的作用。1933年在中央苏区,他就亲自参加了《庐山之雪》、《杀上庐山》等话剧的演出,还亲自编写了反映南昌起义的四幕话剧《南昌起义》。抗战爆发后,聂荣臻依靠戏剧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戏剧工作成为当时晋察冀边区最活跃的文化生活之一。在聂荣臻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戏剧以其独特的宣传形式,发挥着战斗的作用和充分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87,(1)
《党史研究》载文对国民党军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若干史实作了考订,可供参考: 1、以往认为鲁涤平是第一次“围剿”军总司令,其实他是江西省主席兼南昌行营主任。2、以往认为张辉瓒任第一次“围剿”前线总指挥,其实他是第十八师师长兼第一纵队司令。  相似文献   

14.
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一) 1927年7月29日,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两次收到张国焘从九江发来的措词严厉的密电,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通知前委说:“暴动宜慎重。”是否要举行起义,无论如何都必须等他到了南昌后才可作决定。为什么?难道党中央改变了原来决定?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他伫立在作为起义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的客厅里,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成为"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即中国革命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发生在湖南醴陵的醴陵农民暴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这次起义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史学界对它至今尚缺乏研究,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列举了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几十次武装起义,大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小至县以下的地方起义,而对影响颇大的醴陵暴动却未提及。有鉴于此,本文拟对醴陵暴动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笔下的长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长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公报》的著名记者。当时,他曾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进行调查和采访;后又访问党和红军长征的领导人,第一个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报导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对红军长征的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对增进人们对红军长征的正确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1927年,入武汉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贺龙)的学生营;参加了南昌起义。1932年入北大哲学系学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1934年,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处于严…  相似文献   

17.
陆禹 《前线》1960,(14)
在人们的工作、生产活动中,常常运用突击的办法。一提到“突击”这两个字,就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强烈有力,志在必得的感觉。突击一词,常见于战争用语中,如“突然袭击”,“短促突击”等等。为了打开缺口,从而获得全线的胜利,战争的一方往往对于战争的另一方,施用突击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经过充分的策划,对敌人  相似文献   

18.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光辉思想,早在1927年“八七”汉口紧急会议时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来了。中国共产党要想存在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武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创建了早期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并相继创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后发展成为中央苏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洪湖和湘鄂西革命根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报刊发表了朱德同志一九六二年六月谈话《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其中谈到湘南暴动前夕朱总司令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由龚楚引路,“……带我们到了宜章县的杨家寨子。宜章县农会主席杨子达,当时就住在杨家寨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从参与中共中央领导到担任中共中央负责人,积极参与了南昌起义的酝酿和决策,主持统筹部署了起义军南下和各方面配合的行动方案。起义失败后,他又代表中共中央对起义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检查,特别是在中共六大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因此,瞿秋白在南昌起义前、过程中、起义后的总结上,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