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刑事诉权理论是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础。其内涵表现为它是向国家审判机关请求的权利,是宪法性基本权利,是程序涵义和实体涵义的统一。其外延在程序上表现为公诉机关的公诉权、刑事自诉人的自诉权和被告人的应诉权,在实体上表现为控辩双方的期待胜诉权。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它是由宪法保障、国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对审判权具有制约性,自身具有程序性。刑事诉权理论为当事人主义审判机制的存在和发展及侦查权的刑事诉权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权利的合理配置、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及一些新型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的引进和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上诉权的缺失 ,是对被害人主体地位的忽视 ,它使得刑事诉讼原理自身陷入矛盾 ,并且与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趋势相违背。赋予被害人上诉权 ,标识刑事程序从以被告人权利保障为重心逐步转向寻求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现代诉权是宪法性权利,刑事诉权也不例外。刑事诉权的概念不能简单借鉴其他诉权的概念,它应等同于自诉权与公诉权之和,是指刑事纠纷的当事人因权益受侵害,依法请求国家专门机关通过诉讼方式依正当程序解决该刑事纠纷和附带民事诉讼纠纷,并最终由裁判机关依法做出裁决的宪法性基本权利。从最终意义上讲,刑事纠纷的最终解决机关应当是法院,但在审前程序中,又不应当仅仅限于法院。刑事诉权具有主体多样性、内部关系复杂性、阶段性、其他诉权的后盾与保障等特征。对于当事人诉权主体而言,刑事诉权是基本人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化。当事人适格及诉的利益是其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4.
在民事诉权诸学说中,权利保护请求权说和纠纷解决请求权说由于强调各自的诉权要件,因此克服了抽象诉权说过于笼统、内容空洞的缺陷.但是其必然会导致对诉权本身的审查成为诉讼程序的内容,诉权成为程序内的诉权的结果,从而丧失了解释缘何可以开启诉讼的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诉讼要件并不是诉权构成要件,诉权应当是启动诉讼程序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诉权既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保障手段,本身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权贯穿于当事人诉讼活动的全过程,在诉讼程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体现了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6.
诉权是公民具有的宪法权利,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制度保障。但由于权利的扩张性、人性恶的一面以及个体与他体利益的差别等原因,也存在滥用的可能。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民权利保障制度正在逐渐完善,但对于权利滥用的防范,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宪法是规定公民权利保护的根本规范,其中诉权保护和禁止滥用的规定对于引导公民依法行使诉权,防范诉权滥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中应否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界颇为争议的问题。基于维护司法民主和促进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应赋予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人上诉权,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权是当事人享有提起诉讼或者应诉并要求法院作出公正裁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权利,它包括起诉权、应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再审诉权。民事诉权的性质是程序性人权。民事诉权渗透着民事实体权益的因素;民事诉权是一种潜在和动态的权利,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民事诉权是诉讼权利的权源,是当事人实施攻击防御方法的根据。准诉权是当事人享有启动和参与非讼程序或执行程序并要求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或执行权的权利,其通常表现形式是申请权,还有督促程序、破产程序、执行程序中的异议权。  相似文献   

9.
亲告罪中被害人的自诉权是关系到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保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因客观原因出现阻碍,检察机关介入救济被害人自诉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的检察机关对被害人自诉权障碍的救济是否存在争议;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如何正确行使检察机关对亲告罪自诉权的救济,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诉权理论自提出以来,学术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关于诉权性质以及内容的争论尤其激烈。通过对各种诉权学说的内涵及其反对观点进行比较完整的概括和介绍,可以发现诉讼要件论在两种主要诉权学说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包括诉讼成立要件与诉的合法性要件在内的诉讼要件的理论,对两种主要的诉权学说进行评析,分析其不足之处,从而得出诉讼要件并不是诉权构成要件,诉权是启动程序的权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在人数众多时可以推选被害人代表人参加庭审以提升诉讼效率,但司法实践中存在被害人代表人授权不明、与所代表被害人意见冲突等问题,应当从学理上分析相关成因。通过引入刑事诉权理论,推导出被害人可有限处分诉权,为被害人代表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被害人代表人应当首先由被害人自行推选产生,并由被害人向代表人以明示的方式授权,在协商不定时由司法机关作为兜底参与协商指定。通过事前对授权范围的限制、事中对被害人代表人的监督和事后被害人代表退出机制的设置,可以有效保障被代表被害人的利益,应对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滥用诉权     
诉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它建立的基础是平等主体之间因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所发生的纠纷,当事人行使诉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基于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诉权的行使一旦超出了合法界限,就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诉讼随着纠纷而启动,从而出现了滥用诉权的问题.如何界定滥用诉权及滥用诉权的表现形式,都是当前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诉权理论是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之一,将其导入到刑事诉讼之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而言,诉权理论是司法理念转型的基本路径,从微观而言,导入诉权理论不仅能够丰富现有诉讼理论,还能够指导一系列新兴的诉讼制度和程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诉权的性质及其内涵的探析,论证了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诉权入宪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概貌在民事诉讼中,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是一个最核心的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事诉讼的模式。在纠问式的诉讼模式中,审判权几乎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事人诉权受审判权支配,缺乏选择自由;在对抗式的诉讼模式中,审判权则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中立的姿态,当事人在诉讼中拥有较多的选择自由,基本能够掌握程序的进展。在不同的诉讼模式之下,审判权与诉权基本上是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甚至能够折射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因此,即使是在法律的层面讨论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结构,也必须将其放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显强化了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但仍未赋予被害人独立的起诉权和上诉权。被害人的诉讼权是国家公诉权(包括抗诉权)的有力制约与补充,有利于法院裁判的公正。  相似文献   

17.
诉权,是指公民向法院提出的司法救济权。实体权与程序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权利,缺乏诉权救济的权利将成为一纸空文。为了更好地保护实体权利,就必须保障诉权的行使和保护,最大限度地便利当事人行使诉权和进行诉讼,使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但同时又要防止诉权的滥用或抑制诉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公益诉权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检察机关的公益诉权不仅仅是一种诉讼权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法治原则和宪政精神,是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在公益诉讼领域的价值体现,反映了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关怀,它要求检察机关在行使公益诉权时应正确处理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关系,在我国的司法活动中充分实现公益诉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诉权的现代转型与民事上诉权之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诉权是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实现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上诉权是诉权的延伸。为了体现程序的公正性,保证当事人能够自由行使上诉权,确保上诉权行使的结果能够产生预期的制度效果,应当确立不利益变更禁止、民事裁定上诉等制度,允许自由撤诉,取消案件请示制度,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从权利行使自由、权利行使空间、权利行使实效等方面对上诉权予以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但并未赋予其独立的上诉权。本文认为我国应顺应世界性加强被害人利益保护的趋势,在刑事诉讼法中赋予被害人上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