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邓小平社会发展主体思想是其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人民主体性、尊重主体自主性、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强调主体塑造重要性等四个方面.这一思想从发展主体的角度,为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多方面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具有主动主导性、内在相关性、改革创造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质量以及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系统的构建,优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责任主体、全面执行主体、学术引领主体以及外部环境主体等要素,发挥各管理主体整体育人与综合育人的合力,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奏和先导。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文化关怀、情感关怀的价值意识、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事""时""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外化不是为了束缚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自由个性的解放与发展;不是为了规范学生,而是为了示范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出于职业需要,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外化是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理想的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源起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属性的不同理解。在简要评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利弊、实质基础之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本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坚持主体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又尊重客体的主体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单一权力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不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求。利用多中心理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解构为以政府、高校党委为代表的领导决策主体;以高校行政部门为代表的行政执行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参谋主体;以学生、社会力量为代表的反馈评估主体。从宪法选择层次、集体选择层次、操作层次将各类主体有机整合、优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促进各主体行为规范化,引导各主体参与透明化,实现各主体发展持续化,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山  向勇 《探索》2003,(5):105-107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使受教育者主体全面发展的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语言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关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等要素,关涉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作为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什么和如何说;作为情境,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研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我国科学工作的实践中 ,尤为重视科学主体地位的提高 ,提出一些重要思想。概括之有 :把握客观实际 ,强化主体意识 ;服从主体意志 ,营造主体环境 ;满足主体需要 ,实现主体全面发展 ;学习他人先进成果 ,提高主体自生能力 ;预见主体未来 ,把握主体趋势。这些思想务实、开放 ,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气息 ,对今天的科学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主体自觉地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动机和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升华。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民本位、人民利益为主题的社会价值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个人发展观,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政治参与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又依次发展、层级递升,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主辅型结构和递进型结构。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自觉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元功能”、“本功能”向“构功能”的转换,从而充分发挥其“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教育主体自身及双方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文章就主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构筑教育者主体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生教育机制、创新生生协同教育机制,建立良性教育主体间双向协同合作关系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教育主体自身及双方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文章就主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构筑教育者主体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生教育机制、创新生生协同教育机制,建立良性教育主体间双向协同合作关系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透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的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方法论原则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的沉淀凸显对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关注和关心;从具体活动层面来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循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能力、培育和发展人健全的主体性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易更新性、虚拟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教育主体的创新性、主体互动的规范化等。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要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要实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协同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形式;要追求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补益,注重回归生活世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实现由"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主体思想是贯穿《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人民主体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其在新时代体现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客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大小。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然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