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春霞 《新东方》2005,(7):45-50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提倡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人文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与西方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乔莉萍 《长白学刊》2012,(3):156-157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人的发现” 1350年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为基础,与基督教神学人生观相对立,以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生活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守颂 《前沿》2014,(13):146-148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可以让人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自觉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今天,休闲逐渐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4.
尤拉 《今日上海》2008,(3):52-53
风行世界时尚界的“波希米亚”其实很古老,它是公元1世纪凯尔特人部落的名称。后来,波希米亚成了捷克西部地区的旧称。15世纪时,很多行走世界的吉普赛人迁移至此,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里都认为波希米亚人就是吉普赛人。到了上世纪60年代,“波希米亚”成为欧洲青年向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挑战的象征,这种对立关系被大卫·布鲁克斯在其《天堂里的布波族》一书中加以融合,定义出一个新兴的上层精英阶层——“布尔乔亚波希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哲学一方面表现为古典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古典哲学形式对新兴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哲学概括,即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崛起。批判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韩桂玲 《求索》2008,(10):101-103
传统“欲望”一直被误解为是对所缺乏的或生命不可企及的东西的欲求和占有,是人们必须压制的对象。而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则认为欲望作为一种没有束缚的、自由流动的物质生产力,是一架不停运转着、不断保持着与外界的连接、永远生产着关系和现实的机器,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人们必须通过解辖域化运动,才能使欲望摆脱旧观念以及强制形式的压抑和束缚,恢复欲望原有的创造性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A、有人在研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指出,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揭示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外,还深刻地指出了国人具有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力观念。那么,反映在对待自由的态度上是否也有类似的观念——不受制约的自由观呢? B、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自由含有曲解的、从主观经验出发的自由观念。认为自由就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完全“自由”的行为。就象洛克所说的:“各人乐意怎样做就怎样做,高兴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不受任何法律束缚的那种自由。”如同在实行人治的君主制度下,君王具有无上的毫无制约的权力一样。认为自由也是绝对的。 A、这种绝对的自由观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人们把一般意义上的人的自然自由混同于立法上的自由;其次,是缺乏对自由内在概念的全面的理解。我们所讨论的自由是法律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8.
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到近代才愈来愈突现出来。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它的注意力不在于认识自然界,而在于所谓拯救人的灵魂,它的中心观念是“原罪”。中国封建社会表面上并不以宗教神学作统治思想,而是靠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系人心。到后来儒道佛相融合而形成的宋明理学,实质上是一种更精致的神学。它的中心观念是“存天理,去人欲”。  相似文献   

9.
《寒夜》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夜》以“寒夜体验”为起点,营建独特的“寒夜意象”,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寒夜”象征。巴金通过这一具有浓郁诗性的象征,向我们传达出人必须通过选择与行动,摆脱束缚,走出自己心灵的寒夜,从而获得自由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0.
《人权》2001,(1)
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理论概念,“人权”最初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17世纪,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政治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确立自由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洛克断言:“人类天生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在他  相似文献   

11.
甘再清  王静梅 《前沿》2010,(14):51-5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受必然性的制约,要实现人类自由必须摆脱必然性束缚。网络社会中人类的交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克服了自然必然性、社会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束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自由交往的理想之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创意写作教育是一种新人文主义教育,起源于年轻的美国对"创造性"的呼吁,美国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先驱们积极响应教育民主化运动,试图摆脱欧洲的古典语文学教育做派,革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发展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文学与作文教学。创意写作教育的理论强调人的自由,重视创意潜能的发掘和障碍突破,重视营造主体的自我表达的工坊制教学机制和氛围等,体现了浓郁的新人文主义基本理念。在创意写作全球化传播热潮中,中国近年兴起的创意写作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教育模式可能。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创意写作坚持写作的大众化以培养中国的创意公民为己任的教育探索,继承和发扬了欧美创意写作的人文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学理上讲,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当前我国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而且表现在“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入手,建构新型的学校德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张啸 《求索》2012,(6):190-192
18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驱动力,西方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以后人们为摆脱教会统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而兴起的思想运动。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把科学和理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位,理性的地位以至于超过了人性,并以此形成了一系列近代理念:诸如人的主体性、机械化的自然观、自然被人驾御等。因为片面地追求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功利思想,理性的正面意义已经从唤起人类智慧背离为异化人文主义的思想。批判理性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它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重视人和人的存在,关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原则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了人性,确立了人的价值。但过度的理性反思反而变成了对人性的新的束缚。工具理性的思想将对自然的控制转移为人对人的束缚,压抑着本该得到解放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从《琴论》看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张国花 《求索》2007,(5):168-170
李贽“吟其心”的琴论是以他的童心说为美学基础的,他的琴论是对正统儒家重“禁”重“中和”的音乐思想的一种反叛,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重“真声”的音乐美学理想,而且关注到音乐风格多样与意境深远的问题,具有值得重视的历史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常常被人们称为“实践转向”,他把哲学研究的视角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更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转向的意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要深刻把握这一革命性转换,就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作一番深入的审视。传统哲学的困境:实践转向的动因古典哲学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深刻,因而他…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道德方面,他们既有顺从封建道德要求的一面,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晚明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有大量的作品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市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义”,它与封建道德的“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市民特征。  相似文献   

18.
恕在下孤陋寡闻,不知道有没有这么个学科———社会动力学。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可要在这里申请专利了———请勿当真,只是幽了一默而已。我想,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以及持有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共同生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上述的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具有自已的度。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得把握事物的度。对自由的认识和实践也是一样,为了防止“失度”,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从自由的历史性上把握自由的“度”在社会生活中,一提及自由,常常有人把它理解为纯粹的抽象物,认为自己想干什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后,各种传媒上有很多讨论中等收入阶层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数是在刻画中等收入阶层是怎样一种生活,就像人们在刻画边缘群体或布波族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一样。这种被塑造的典型中等阶层生活图像是:“三间房一部车,月薪收入五千多,消费手持信用卡,周末郊外找快乐”。这让人想起过去北方小农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过去小农朴素的生活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般民众单纯地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理解中等收入阶层,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