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尤其是在当前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反腐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反对腐败是坚持我们党和国家性质的重大问题腐败,通常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的行为。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分工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后,腐败现象就产生了。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治,封建国家的政治腐败曾经越演越烈。我国著名的学者王亚南曾经说过,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贪污史。清朝末年官场严重腐败,人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相似文献   

2.
论权力腐败的表现及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权力腐败 ,这一全球性、跨世纪性课题 ,其“中国特色”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刻揭示。关于权力腐败的表现 ,文章概括为 :(一 )权力获取目的变异。即一些人追求权力的目的 ,已不是为人民服务 ,而是为了谋取私利。 (二 )权力指向错位。即在政治上 ,将权力公有转化为私有 ;在经济上 ,将政治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在生活作风上 ,腐朽糜烂 ,霸道专断。 (三 )权力构成“四化”。即亲缘化、嫡系化、商品化、互相转化。关于权力腐败的原因 ,文章概括为 :(一 )权力的自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精神权力三个方面。(二 )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历史环境三个方面。 (三 )体制弊端使然。主要表现在重“德性”轻才能、重人治轻法治、重选拔轻监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变质。权力的滥用与权力的膨胀是产生腐败的根源。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权力与人民群众。“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原则。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观点二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点;三是权力脱离人民群众就是权力死亡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力不仅代表一种职务,也意味着一种责任。领导干部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利用人民赋予…  相似文献   

4.
高志辉 《学理论》2009,(27):67-68
司法腐败问题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我国的司法腐败是制度性的权力腐败。本文通过对司法,腐败在制度方面的成因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克服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纵观世界,腐败愈来愈成为各国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不仅美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反腐败,韩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墨西哥等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反腐败。中国从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权力的市场化使得腐败现象迅速地出现并蔓延开来。腐败是什么?它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吗?腐败的定义很多,但一般是指“为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①简言之,腐败就是以权谋私。至于腐败的分类也很多,如王沪宁曾将其…  相似文献   

6.
试论权力腐败与制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最危险的腐败。因为这种腐败发生的主体是各类管理机关和政府公职人员,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又是该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一个窗口无时不在透过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反映着我们党的形象。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因此,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树立一呼百应的威信,必须从消除腐败的源头制度抓起。一、权力腐败的表现滥用权力,是当今少数领导干部的一大通病。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症状:一是权力私有家天下,…  相似文献   

7.
“对权力腐败,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视腐败为最严重的政治雾霾,对防范惩治腐败有越来越高的期望。”2月10日在沪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郑重强调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论权力腐败的道德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土红的“论权力腐败的道德实质”一文指出,权力腐败是权力持有者在腐化堕落思想的支配下,利用公共权力不正当地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就是对权力应该负载的道德使命的违背。腐败现象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甚至有时候还相当严重,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认和蔑视权力。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需要权力,而在于怎样以合理地对待权力,并使之运行尽可能正当化、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权力腐败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寻租理论”中寻找解决权力腐败的办法,着重从利益机制的角度分析权力腐败行为的变化轨迹和防腐的对策选择。 一、权力腐败的某种必然性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作为一定职责范围的支配力量,可以说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权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谋官成本的昂贵。我国虽然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但是,社会权力职位的供给终究是有限的,因而进入权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造成谋官成本的昂贵和攀升。进入成本主要包括:①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10.
干部"权力期权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化”就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有利变异”方式。它是新形势下腐败出现的新动向,预示了腐败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权力期权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有关专家指出:期权本来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  相似文献   

11.
论权力腐败的伦理矫正——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反腐的策略上,学者们往往过度夸大法律的作用,忽视了伦理道德在防治权力腐败当中的功用。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反腐同样功不可没。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分析的视角反对权力腐败,一方面要从“外”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从“内”加强个体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王丹 《行政论坛》2003,(6):88-89
把腐败理解为特权者利用公共权力谋私利的行为显然是把腐败的主体(腐败者)狭隘化,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着许多“官场腐败”,还有大量的“大众腐败、平民腐败”,“大众腐败、平民腐败”的蔓延和恶化使腐败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腐败行为,而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思维定势、大众心理,即腐败文化。本文接着论述了腐败文化的巨大危害,并提出了反对腐败文化的主要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寻租”现象析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学界称之为“寻租”现象蔓延的问题。“寻租”即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家常常使用这个词,已为我国理论界所接受。“寻租”之“租”,拟指权力的“租金”。这种权力“...  相似文献   

14.
制衡政治之制度设置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的改革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腐败这一不绝于史的政治顽疾 ,却再一次严重地困扰着人们 ,并且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对腐败给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制造的危害日烈的影响 ,抱任何的侥幸。当问题如此尖锐地呈现出来时 ,人们所作的思考是理性的深入的 ,并且这种思考目前在理论界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确定性的政治学对策则是 :以权力制约权力 ,并坚信以此为核心设置的政治制度是遏制腐败最为有效的方案———人类的政治实践也已昭示 ,这一制度是人们寻求到的防治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确保权力公正运行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政治方案。可…  相似文献   

15.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逐步私有  相似文献   

16.
寻租活动分析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寻租理论指出了腐败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并提供了减少腐败基础的途径。当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从“寻租”的角度探寻到深层原因。 “寻租”行为劣化资源配置,造成社会浪费,导致腐败猖镢。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力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腐败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共权力寻租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遏制腐败 ,关键要从制度创新层面入手 ,从程序上加大对政府干预行为的控制力度 ,加强对政府立法权限的限制 ,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并辅之以“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政府、大社会”是控制权力腐败的必由之路,也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性的选择只有在承认权力存在的现实合理性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缩小和控制政府权力的运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范围,从而把权力腐败现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施平 《瞭望》2000,(32)
7月31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 民法院对成克杰受贿案作出一审 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位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高官,只要腐败受贿触犯法律,一样要绳之以法、决不宽假而言,人们从中又一次感受到中央肃清腐败的决心。在成克杰案之前,已经有了陈希同案、胡长清案,以及其他高官伏法的案件。谁也不能置身法外,不是一句空话。 贪污腐败是一种社会病。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管理众人之事的公共权力之后,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就未曾断绝。以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和《资本…  相似文献   

20.
沈栖 《瞭望》2002,(31)
前不久,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来华访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亚腐败”的概念。何谓“亚腐败”?它是指这么一种现象: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艾尔伍德说,在腐败丛生的国度,“亚腐败”势必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