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贿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他在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盒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3.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4.
局长在此     
阿亮在卧室卫生间的马桶盖上贴了一张局长的照片. 这样,他每次方便前,一翻起马桶盖,就会看到局长那张胖乎乎的笑脸. 他冲着局长方便,觉得过瘾得很. 在单位,他受局长的气,回到家,他便能通过这种方式解恨. 有一天,副科长到阿亮家打牌. 平时,副科长在局长面前就像个太监似的,是个出名的马屁精.  相似文献   

5.
得宠太监威风八面,无恶不作,何曾想身首分离;铁面巡抚执法如山,就地处决,除大害青史留名。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丁宝桢而写的一副对联。清代后期,慈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派她最宠信的太监安得海去外地活动。但按照清宫历来的祖训:太监不许私离京城40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碍于这个祖训,安得海临行前,慈禧反复嘱咐他,要秘密出宫,偷偷地回来。安得海是慈禧的心腹,他仗着深得宠信,认为天底下无人奈何得了他,所以一贯骄横,无恶不作。出京之后,他就在船上升起大旗,一路上威风凛凛,沿途官吏被迫迎送、行贿。安得海及其随从所到之处,地方…  相似文献   

6.
清官包拯,谥号包文正。他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上惩贪官污吏,下爱黎民百姓,受到庶民们的爱戴和文武百官的崇敬,就连宋朝天子也称他为包爱卿。包拯德高望重,在他六十大寿这天,他吩咐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接待来客,命王朝,马汉对来客一律用白开水相待,寿礼一律不收。可是这天第一家来送礼的就是大宋当朝天子,派六官司礼老太监携厚礼来到包府,皇上送来的礼品谁敢不收呀!包贵无可奈何,只好取来一张红纸,请老太监写句话给父亲,老太监接过毛笔,蘸满浓墨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众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朝…  相似文献   

7.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1,(23):34-34
那是皇上的错 北宋真宗时期的大臣鲁宗道,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有一天,真宗皇帝急召他进宫议事。传旨的太监赶到他家,却发现他不在家。等了好一会儿,才见鲁宗道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酒店出来。太监赶紧跑上前告诉他皇上要召见,并很担心地说:“你今天迟到了,  相似文献   

8.
<刘太医说养生>中写到了太监净身的过程:先喝乌头汤(应该是麻药的一种),让人昏迷,然后用盐水消毒,将阴囊连同睾丸一起割去,用白麻皮丝扎住,将包皮上拉,割去龟头,在创口抹上军功散,在尿道口处插一根麦管,三个月后就可痊愈.因为控制性欲的脑垂体还在,因此太监是有性意识的,太监也是可以结婚的.郑和就结了婚,并抱养了四个儿子.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制瓷历史上,有一位不但本人,连子孙数代都留下盛名的制瓷大师,他就是江西省浮梁县瑶里村的吴益子,他生于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年),殁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享寿86岁.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11.
白话圣旨     
梁发带 《政府法制》2014,(14):14-14
元朝统治中国的是蒙古人.蒙古人不懂汉语,至少汉语水平是非常差的.蒙古皇帝颁发的圣旨,大多数是大白话,有些还是从蒙古语中转译成大白话的.出身下层社会,并无良好教育的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后自然沿袭了元朝皇帝这种粗鄙无文的圣旨风格.而这种白话圣旨,或许也正好符合朱元璋这个草莽英雄的精神和个性.  相似文献   

12.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3.
常侠 《政府法制》2009,(7X):19-19
<正>查办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弊案的正是卢武铉一手提拔的大法官。卢武铉自杀身亡,有人质问这位法官时,他的回答是:卢武铉提拔我当法官,不是让我当太监。他的这个回答让指责他的人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4.
笑夭 《政府法制》2011,(24):17-17
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和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朱庆荣 《政府法制》2013,(20):29-29
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决定出奔西安,为了要把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名画一齐带走,就吩咐内务府太监购买100只皮箱,以便装运。内务府太监向慈禧禀报,每只皮箱要价60两银子。这事被一位姓鲍的军机大臣知道了,他很熟悉皮箱的行情,按照慈禧要求的规格大小,只要6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他向慈禧禀报,揭穿了内务府太监的虚报冒领。慈禧听了很气愤,就立刻决定把这采购皮箱的差使交鲍军机去办,并限令15天交齐。鲍军机想买这100只皮箱要不了15天,只要派人到大街上各皮箱店一转悠,要不了三四天就可以把皮箱送进宫去。故欣然领命。  相似文献   

16.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4,(17):18-18
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同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故事: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答,贴身太监姚郧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18.
《法学》1989,(7)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朱明王朝。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订及实施,他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元朝的腐朽统治和覆亡的教训时曾说:“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所以他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且明申:“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惩创奸顽”,必须用“重典”。基于这一治国思想,朱元璋于执政期间实行了严酷的重典之治。  相似文献   

19.
历朝为官,都重视出身,然而在清朝有一个人,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连“学”都没有“进”过,却把官做到了位极人臣,爵封宫保,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低得看不见天空,低得没了高贵的身份,像张爱玲所说,“低到尘埃里”.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园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张勋先到,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急忙出迎,招手把他让到了自己的住房里.张勋说:“宫保还在后头.”马宾廷便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20.
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太后的宠信下,当上清宫太监大总管,成为有清一代最大的权阉。他贪污受贿,聚敛了巨大财富,可以说他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但他仍不满足,居然做起了要当国舅爷的清秋大梦。清人天嘏著的《满清外史》有一篇《李莲英女弟之指婚》,记载了这段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