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社会成员收入的二次分配的功能.但我国现行个税征收办法还存在着弊端:收入相同的纳税个人,纳税金额一样,根本不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情况.有政协委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先生在广州某事业单位上班,妻子没有工作,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四位老人均没有退休金.七口之家就他一个人在工作.他的工资几乎不够养家糊口,而他的同事可以买房、买车、旅游.而在个税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个税起征已经与CPI涨幅等经济指标挂钩,实现了指数化、动态化调整.同时,为了保证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现在不少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的问题上实行的是"夫妻联合申报"或者"家庭申报",这对中国广大普通工薪家庭特别是经济负担沉重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谈到税收,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纳税的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只有公民依法纳税后,国家才能将税收作为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本来服务于公民,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性服务。"这样的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的纳税自觉性和积极性,一直偏重强调税收的必要性,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一方面是因为税收是受国家政治权利保护的,久而久之,国家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淡化了纳税人的权力,不自觉地放大了自己的行政权力,公民也忽视了自己在纳税中的权利享有,这样严重导致征税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公民只有应履行的义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报,看到一篇关于“税”的评论,主要是表达对税务局提出的“为纳税人服务”这一口号的不满。作者质问道:一,现在主要是企业,尤其是国企在纳税,个人纳税能有多少?二,即使是个人纳税这一块.有钱人纳的税多,是不是政府机构就只为有钱人服务? 文章能堂而皇之地上报。多少代表了一种“舆论导向”。只是这种“导向”未免会把人越导越糊涂。按1994年开始实行的新税制,增值税成为我国税收的大头(近年层出不穷的增值税发票案即与此有关)。而所谓“增值税”,看似由工商企业缴纳,与个人无关。但税法明确说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增值税税款由纳税人向购买方收取,可以更鲜明地体现增值税的转嫁性质——不是经营者创造了税收,而是消费者负担了税收。在零售环节向消费者出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为适合我国群众的消费心理,价格和税金不再分开标明。但这时的标价实际上是价格和税金的总和——税金是由消费者承担,商场不过代收而已。现行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也就是说,当我们购物时,每购买100元的商品,我们实际上为商品付出了83元,而另外缴纳了17元的税款。然而,当这种纳税行为和纳税人身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时,有多少人能知道自己每天都在纳税?在支撑着政府财?在美国,这种关系简洁明了,因为商场的商品是分別标出售价和税金的,每个消费者在每一次花钱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向政府缴了多少税。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传统时代,宗教与税收是互惠式关系。宗教承认国家征税权,支持国家税收。国家承认宗教特殊性,给予宗教团体税收特权。在近代资本主义时代,宗教与税收是博弈式关系。基督教新教精神,成为近代以来"无代议则无税收","税收法定"思想,和公民依法纳税,承担纳税义务思想的伦理基础。这种对抗与服从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博弈关系,反映了近代以来宗教与法律矛盾统一的基本特征,对当代中国的"税收法定,依法治税"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坤 《法制博览》2022,(13):65-67
作为税收债权人应履行的给付税款权利,税收债权也是国家要求纳税义务人缴纳税款的权利,同时在破产债权中,税收债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破产债权人进行财产分配表决时发挥相应法定表决权,同时其债权份额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税收债权实现会直接影响清算程序以及债权清偿实际状况.本文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  相似文献   

6.
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于2021年6月4—5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并就全球税收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形成了G7关于改革全球税收规则的两大支柱:一是规模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跨国公司将被要求在其经营活动所在国纳税,而不仅仅是在其总部所在地纳税;二是各国承诺设定至少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打击避税行为.随后,G7康沃尔峰会再次重申了在全球最低企业税率问题上的共识.当然,该协议仍需提交到今年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会议与领导人峰会讨论,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包容性框架(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内继续展开协商,以期达成最终协议并进入实际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7.
财政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税收不但作为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国家依靠的主要经济杠杆,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来调节经济的的运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且实现其公共设施的建设,增加居民的社会福利,通过个人所得税的调整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分配上的不公平,但在几个世纪以来,学者对"税收"和"凭什么收税"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本文尝试从财政思想及其发展来探讨一下税收是什么,税收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税收作为政府生存和运行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每个纳税公民的经济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税收立法的制定急切的需要一种体现公民参与和科学决策的程序,加大公众参与税收立法则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走向,也是完善税收立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论者从纵横比较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之高举世罕见。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如从纵向看,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  相似文献   

10.
包刚升 《南风窗》2011,(3):24-26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维持财政增速远超经济增速的局面。有一家公司2000年的营业额是89468万元,纳税13395万元。从2000年开始,该公司的营业额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纳税以20%的速度增长。请问多少年以后,该公司的纳税等于其全部的营业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