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卫东 《党史纵横》2011,(10):18-19
商门子弟 少立救国志尹神武,原名尹作栋,化名孙祥夫、沈国强。1890年7月19日出生于奉天省(即辽宁省)营口市通惠门街一户回族商人家庭。其父尹凤祥、伯父尹凤藻都信奉伊斯兰教,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尹家的祖辈早年从河北闯关东来到东北,世居营口。  相似文献   

2.
宁军 《世纪风采》2008,(3):14-18
2007年11月,话剧《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在南京隆重上演,这是日本东京银河堂剧团到中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交往的一段历史佳话,经日本导演之手又在舞台上再现,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曾在日本东京采访梅屋庄吉的外孙女小阪主和子,听她讲述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之间难忘的往事,并看到了佐证她讲述的一批重要人物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3.
孙国林 《党史博采》2014,(11):38-42
延安时期,党和政府举行了多次大会,隆重纪念孙中山。这些纪念大会,都有党政领导人出席并讲话。出席纪念会的有时多达几千人,少则数百人,表达了党和延安人民对孙中山的深情怀念,表达了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吕春 《共产党人》2006,(14):49-50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期盼中国革命成功从而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对他们十分崇敬的一代伟人孙中山,表达了深深的哀悼。  相似文献   

5.
陈家鹦  万霞 《党史文苑》2008,(12):30-34
谢澹如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忠实朋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便与冯雪峰结为挚友,是一位充满理想的文学青年;三十年代冒着危险投入“左联”文化活动,曾掩护瞿秋白夫妇渡过危机:瞿秋白、方志敏牺牲后。他又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下保存并出版了烈士文稿……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大量有关鲁迅、瞿秋白、茅盾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6.
吕春 《党史文汇》2006,(4):34-36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期盼中国革命成功从而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对他们十分崇敬的一代伟人孙中山,表达了深深的哀悼.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他们的画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众多历史人物中,还有谁能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人物已渐行渐远,今天一些人对孙中山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他本是富家子弟,却不求功名利禄,矢志报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的安全;瞿秋白、方志敏牺牲后,他又在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下保存并出版了烈士文稿……他就是谢澹如先生,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一位忠实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大量的有关鲁迅、瞿秋白、茅盾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相似文献   

9.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革命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红色岁月;清清延河水,诉说着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这里孕育了我们孜孜以求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11,(7):48-48
1917年,杨蔺公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开始接触和阅读马克思主义书刊。1920年秋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刘明钢 《广东党史》2011,(11):51-52
鲁迅从来没见过孙中山,也很少论及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而专门评论孙中山的文章更是只有两篇。其中第一篇就是写于1925年3月21日的《战士与苍蝇》。该文最初发表在3月25日《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14号,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古老的北京,辽阔...  相似文献   

12.
《北京支部生活》2011,(12):19-19
“小顾,你回来吧,国家需要你,在祖国的怀抱里有你大展才华的天地!”这是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院士,对留学日本的燃气轮机专家顾春伟的真情呼唤……  相似文献   

13.
当春暖花开的五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再次重逢,让在我们关注日本时,也更了解了日本:大与小、贫与富、东与西、左与右,组成了这个矛盾的国度?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一生64个春秋中仅仅去过两个国家——日本和苏联。青年时代他曾五次前往日本留学.主要是为政治避难并寻求真理。1922年11月至1923年1月.陈独秀曾经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远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陈独秀一生中第一次前往苏联也是最后一次出国之行。  相似文献   

15.
较早为三个卖国贼说“公道话”的是历史学家萨孟苏,他在回忆录里说:“由今想来,章宗祥、曹汝霖是否卖国颇有问题,以当时中国之弱,遇到野心勃勃之日本,外交上的折冲不甚容易。他们两人只求中日两国能够维持和平,未必真正卖国,否则抗战之时,何以汪精卫愿为傀儡,而此前所斥为卖国贼之人竟然不肯俯首听命于日本军阀呢?”  相似文献   

16.
夏航 《党史文汇》2008,(8):4-13
24岁:“莎菲女士”破茧而出 丁玲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因体弱多病,32岁时早逝。母亲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母亲的教育下,丁玲自幼萌发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在桃源第二女校、长沙周南女校、岳云中学读书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周南女校国文教员、新民学会会员陈启民给学生讲都德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