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吴其良  韩国章 《理论文萃》2008,(4):59-63,58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为恢复发展阶段,恢复党内民主的一些优良传统,同时尝试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探索党内民主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发展;1989年至1991年为维稳缓行阶段,党的工作侧重点放在消除“政治风波”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上,党内民主进程被迫缓行;1992年至2001年为稳步推进阶段,适应与契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探求党内民主、扩大党内民主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历程,如果按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顺序划分的话,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初始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5年七大召开前.  相似文献   

3.
陈睿 《唯实》2008,14(6):16-19
党内民主是现代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的领导与核心地位,决定了党员权利平等是党内民主的基石,党的先进性是党内民主的发展动力,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奋斗目标。从党员权利、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民主这三个党内民主的内在追求来建设党内民主,将使党内民主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和趋于正常阶段。在起步阶段,党对于党内民主还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没有形成系统的看法。在如何处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往往走向极端。在趋于正常阶段,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不断深化,并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从而使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有了较多建树。  相似文献   

5.
王欢 《理论与当代》2007,(12):27-29
十七大报告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相对于以往党的各种政治文件和政治报告而言,党内民主建设的地位进一步突显、目标进一步深化、部署进一步明确、论述进一步完善。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扩大党内民主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根本的党内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已经召开了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发展党内民主、提高议事质量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整体上已经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其丰富的历史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翔 《理论研究》2008,(3):5-7,14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服务于党的执政使命和中心任务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方向;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主题;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8.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中国民主化的进程而言,发展党内民主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入党”,还是邓小平的制度建党原则,以及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些成果都为十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有8000多万党员.这些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执政党要履行社会整合的职能.首先应该把党内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具有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性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惟一的执政党.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进社会民主的重任,因而党的民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业,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服务于党的执政使命和中心任务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方向;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主题;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的客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是党的建设的主体,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理念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理念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体现。要把发展党内民主的重点放在大力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上,通过建立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全面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视党内民主为党的生命。本文通过对党内民主发展的历程进行全面考察,以总结党内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展党内民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内民主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发展党内民主不仅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党章的修改为历史视角,研究从其中折射出的建国60年来党内民主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而总结党内民主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并以此历史经验为理论依据,试对党内民主的未来发展走向做出学理性的前瞻.  相似文献   

15.
正党内协商民主是为满足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拓展,也是对西方社会质疑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回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进行持续接力研究,首先应明晰其实践脉络,其次应探讨其重要特征,进而总结其当代价值。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的历史实践自吹响改革开放伟大号角伊始,中国共产党走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和四个时期,分别是:从党成立到党的八大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艰难起步并得到初步发展时期;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出现大发展机遇但又遭受重创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并展开初步探索时期;从党的十七大至今,这是党内基层民主在新起点上的探索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自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诞生以来的170年间,党内民主的探索经历了三次热潮。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并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为党内民主做出8个方面的规定,形成了党内民主探索的第一个热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共(布)执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党内民主的发展直至1924年逝世为止,取得8项重大成果,形成了党内民主探索的第二个热潮;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党内民主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从高度评价党内民主的思想价值、创新党内民主根本原则和制度、建立党内民主的具体规章制度等三大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形成了探索党内民主的第三次热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何种路径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以及党内民主所具有的能够积极推进人民民主的条件和优势,都充分说明了“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是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的历史特点及现实发展水平,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党内民主建设为首要条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为发展战略,以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保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政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决定着党的生命力的强弱,关系到党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和加强,但与此同时,党内民主建设也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其科学化水平。笔者拟就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路径作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