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林雪 《当代党员》2013,(7):70-70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毛泽东同志曾把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比作“眼睛”、比作“上帝”,并告诫众人“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核心要求和关键环节,根本宗旨是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创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并乐于参与创新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贯彻“三个代  相似文献   

4.
《福建理论学习》2012,(9):11-13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月二十三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号召各级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检察机关作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实际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必须切实改进执法作风,密切群众关系,夯实为民基础。一、端正认识、明确新定位相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更多的关切期待,首先要从认识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端正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从感情上消除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问题,自觉牢树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当前亟待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说话有人听不等于在群众中威信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妹那样对待人民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妥善化解每一起纠纷,通过公正文明理性平和的依法履职去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合法权益。不能自以为是、滋长“老大”思想,从感情上、观念上与群众产生隔阂。(二)工作做完了不等于群众基础好。新形势下夯实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基础,既要确立“群众工作无小事”、“人民利益比天大”的核心理念,还要端正开展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态度,摆正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同感。同时,广大检察干警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及服务群众的时效性。(三)与群众交往不等于群众观念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联系群众,不但要看“走出去”是否到贫困一线、社会底层,是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还是图形式、走过场,还要看“请进来”请的是什么人。检察机关只有带着朴素的感情深入到群众之中,访疾苦、查民情、找对策,积极探索、创新方法,不断积累、创新实践,不断增强检察机关落实执法为民要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让“衣食父母”放心无忧。二、立足民生、践诺新期许  相似文献   

5.
滕宝玉 《发展论坛》2002,(10):44-45
近年来,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科学的历史观、社会观和文化观,又是科学的人民观,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判断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县级处在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前沿,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最直接,能不能模范实践党的宗旨,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我们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力量作为第一源泉,把…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1,(15):15-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个表述从以往“立党为公”进而突出了“以人为本”。深入学习贯彻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1):7-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广大曲艺工作者要心系群众、面向大众,坚持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把百姓生活作为曲艺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人民、说人民、唱人民,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说唱。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旨在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本位”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情况,突出了知识分子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切入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克学 《奋斗》2002,(8):6-6
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鹤岗市委、市政府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提出了“十万富民行动”,这是把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鹤岗市情相结合,进行的一次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继在“5·31”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后,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对这一观点作了阐释和强调。他同时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  相似文献   

11.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解决“四风”问题,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四风”是一种不正之风,为害甚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其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党内不称“同志”称官衔,其实便是官僚主义的官本位思想。在党内一律称“同志”不称官衔,看起来是一个称谓之事,实质是群众观念、  相似文献   

13.
张静 《发展论坛》2003,(11):68-68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既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引导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又要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出来,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舆论事业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自身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前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体现,是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贯彻“…  相似文献   

1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抓大,更要顾小。“小事”处理不好,会损害群众的直接利益,甚至会酿成大问题。因此,“小事不小”应该成为公职人员的共识,“群众利益无小事”应该是“公仆”们的宗旨观念、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都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没有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胡锦涛同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2):51-51
有些干部,功夫不在事业上,精力不在发展上,心思也不在人民群众身上,相反,却整天盯着“上面”,“秀”给媒体,不仅敏于揣摩“风向”,勤于迎合“喜好”,且善于装点“门面”,喜欢把气力下在易出“亮点”、易被看到的地方。对于社会上监督、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起初惯用躲、捂甚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及至激起众议、躲不得、捂不住、压不下了,才不得不去做那些早就该做、早该做好的事情。这些“怪”现象,说怪也不怪,反映出了某些干部的“媚”和“畏”。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们党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面向新世纪的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三个代表”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促进、彼此渗透的有机整体,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着重把“三个代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3,(11):20-2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和对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界定、认知、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应当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检验者和最高裁决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的“政绩观”,科学的“集体政绩观”和自觉奉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质,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是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江泽民“三个代表”要求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定不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身体力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坚持正确方向,才能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变成大家共同的事业,在完成事业的过程中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20.
刘文韬 《党建》2013,(9):53-5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一把“金钥匙”,那就是站稳群众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