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4)
马克思以前的西方社会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陷入主客二分的思维之中,或者将美归结为客观的属性;或者将美归结为精神实质或主观心理,从而陷入美所存在于主体,或存在于客体的悖论之中。马克思以实践论为根基,将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对象性活动的生成之中,这便形成了审美主体的对象性生成,审美对象的实践性创生,审美类型的意向性生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美学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传统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一种纯主观的建构,而是历史客观和主体理解的统一。将这种客观和主观联系和统一起来的中介和桥梁归根结底是创造性的历史实践,正是在这种历史实践中,历史的主体通过不断扬弃历史的传统和现实并相互扬弃从而达到最终融合。探讨和反思重建传统和变革现实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它绝不仅仅出于理论的兴趣,而是深化当前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一种全民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凝聚整个社会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平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客体不仅包括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产品,即客观的知识系统。与这两种系统相对立的主体系统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自身以实物形态把握客体的物质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主体自身以观念形态把握客体的精神器官,即主体认识结构。主体借以把握客体的各种物质器官,是一种物质性的认识工具、手段和中介,它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因而它相当于主体认识的“硬件系统”;而主体认识结构则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脑皮质外”的精神器官,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调查六戒     
一戒先入为主,主观肊断。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情况:虽然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而后作出结论并决定办法,但结果仍然犯错误,甚至犯严重错误。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调查研究本身也有可能滑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有的人在没有进行调查之前,就已经有了结论,调查不是为了主观符合客观,而是要客观符合主观,不是实际情况怎样,我就怎样认识,而是我想怎样,实际情况就是怎样。凡是符合  相似文献   

6.
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不遵循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道德的主体性,正是我们思想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根据。从康德以来,道德的主体就被确定为人。但是,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因而也就没有能够真正认识道德主体的本质——他们分别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确定为“主观精神”、“客观理念”和“抽象化的人”。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7.
经济行动、行动主体与社会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行动是一个对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加以选择的行动,行动主体所尝试做出的有目的的经济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的。无论是行动主体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抑或是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行动主体对环境的理解与解释,实际上是一个交互作用为主体性过程,同时是一个客观环境主观化的过程。在主体的诠释中,客观的社会环境就成为行动主体所处的主观环境,它有效地制约着行动主体采取的经济行动。  相似文献   

8.
相对真理与谬误是一对孪生子,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认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统一体。然而,学术界有这样—种观点,认为相对真理是包含了谬误的真理,待谬误排除尽了,它就发展为绝对真理。这是一个涉及真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问题,深入剖析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对真理和谬误本质特性的了解,而且更有利于把握真理的发展规律以推动对认识论的研究。认为相对真理是包含了谬误的真理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相对真理属于真理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谬误属于错误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二者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9.
一、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把重要尺度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它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不断自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而“自由”的含义恰恰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之合乎主观目的的同时,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之合乎客观的规律性,这乃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人类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毫无疑义,原始人与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体与群体主体──兼与王南湜同志商榷刘守和主体是以一定的客观存在为对象,主动发动并正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和实践者。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即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的社会主体。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由于对象和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与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哲学界普遍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种实践观是片面的。实践作为人(类)的存在方 式,其活动内容是非常丰富且十分复杂的,它是主体以自身为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全部活动,而不仅仅是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因而实践检验也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有序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视角看,客观理性向主观理性转换是现代性兴起的内在根据,然而主观理性使个体"实体化"为主—客单向的"独白式主体",导致个体对立以及共同性瓦解。关系理性是走出这一困境、通往人类新型理性的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系理性自觉的当代表现,它以主体间关系为根据和出发点,实现了对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双重超越。在"关系理性"照耀下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路径体现在:一方面,变"唯我性"的孤立主体为"利他性"的交互性主体,消融个体间冲突;另一方面,在新的维度上重塑人类共同感和生活世界统一性,化解个体与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论商品美创造的实质内容与规范赵伯飞以往的美学理论,对商品美创造的研究,一般不够重视。一些主张商品美是客观的人认为,既然商品美是客观的,那就如同客观规律一样,是根本不可能创造的,一些认为商品美是主观的人则从“美在心而不在物”的立论出发,认为商品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从事决策实践的主体(无论是个体主体还是集体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知识、知识结构、知识量与质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知、选择、评价与决断。无论是从宏观(知识背景)还是从微观(个体的知识力)来分析,都可以从中发现决策主体的知识对形成科学决策的意义与价值。一、知识背景与决策知识背景,不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具有多种要素、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的总和,而且反映着不同时期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的普遍特点。它实质上是人们在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建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同…  相似文献   

15.
以公司为主体实施的集资类犯罪的客观行为一般比较复杂,存在多人共同实施、多环节分担实施的现象,司法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方面从证据上难以证明部分员工对公司的集资犯罪存在直接故意,其犯罪主观故意难以认定;二是公司员工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个别员工实施的行为从外观来看,几乎与公司所从事的集资犯罪没有明显的关联,其共同犯罪行为也难以认定.但他们的行为却对公司的集资犯罪具有促成和加工作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出路在于,主观上可以引进间接故意理论来解决部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的认定,客观上采取“同心一体说”来解决其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学理论》2012,(18):109-110
从来没有一个关乎文学的定义获得学界的公认,一个在教科书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但是何为艺术,又是一个让人说不清的概念。但是无论艺术的边界多么难以划定,审美最为艺术的本性却得到了公认。根据概念间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审美性推出文学的审美本性。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从这个点出发,考察文学是否进入自觉时代就有了三个方面的参照标准:一,文学的审美性有没有得到认识;二,有没有围绕审美性进行的文学创作;三,有无审美观照下的文学批评。以这三个参照标准重新考察文学自觉这个问题,发现早在魏晋之前文学自觉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17.
拥有对生活的美好想 象,生命才是真实 的、生动的。如果没有了美好的想象,那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呢!动物没有美好的想象,也就没有苦恼。而人由于有着这样的美好想象,在体验美好想象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苦恼。生命的美好想象及欲望,是天然而自由的。想象是心理活动,是生命自身的一种能力。而生命自身又存在着种种局限和欠缺,加上社会的限定和偶然因素的存在,这些东西就会造成对于美好想象的实现的难度,以及幻灭。我们的苦恼,来源于生命的本体性欠缺与美好想象之间的差距,即不平衡。而这样的不平衡,任何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8.
茆晓君 《学理论》2009,(14):123-124
希腊神话中的畸形恋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畸形恋情出发,到畸形恋情产生原因的分析,比较其他各种神话的畸形恋情,从而明确全世界神话中之所以存在乱伦的情结,是人类历史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境,而今仍在发生。揭示神话是一种“再现”,也是一种“创造”。并非对客观情境的客观而细致的描述,而是一种自然超越。是对特定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好恶的全面展现。  相似文献   

19.
蔡志刚 《学理论》2015,(4):100-101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整体性的层面表现是融合性,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任伟 《各界》2009,18(1)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在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认定上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行为人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持不同的心理态度情况时无法认定其行为和在客观结果危害程度上如何认定的弊端.那么认定环境污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根据危害行为还是危害结果.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应该从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综合认定,这样才能较为科学认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