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缅甸学习期间,我们有幸游览、考察了千塔之城——蒲甘。所到之处,佛塔、佛寺栉比鳞次,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蒲甘究竟有多少佛塔?这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关于蒲甘佛塔数目,到目前为止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蒲甘有上万座佛塔,甚至有人认为有上百万座。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泰国的佛塔     
段立生 《东南亚》2001,(4):42-45
佛塔产生于印度 ,梵名Sthupa ,亦译为堵坡 ,原义为坟冢上面的建筑物。锡兰 (今斯里兰卡 )称为Dagoda ,义为安奉舍利之场所。缅甸称塔为Pagoda ,大概从锡兰的Dagoda演变而来 ,中文通译为大瓜巴。泰国则称塔为Chadi,译音为斋滴 ,可能是从Caitya (支提 )而来 ,因古代锡兰称围绕着主塔的小塔为支提。西藏的喇嘛塔称为Chorten ,汉译乔尔天。日本的塔属于北派佛教 ,佛塔通称为苏堵婆或塔婆 ,源于堵坡。关于塔的起源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假说。一说“关于舍利塔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亚利安族的…  相似文献   

3.
外型秀美的朝阳北塔,矗立在朝阳老城区北部,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塔高42.6米。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朝阳北塔是世界现存惟一的“五世同体”的宝塔,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越南的傣族     
傣族是越南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傣族约有40万人,他们大多数聚居在越南西北地区原傣族——苗族自治区一带。另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清化、义安省的高原地区。傣族村庄往往修建在江河沿岸的小山岗上,或在田野之间。在田地集中的地区,很多村庄的居民密居一处,房屋彼此相连,整然有序,宛如一座座小的市镇,也有一部分傣族  相似文献   

5.
缅甸,世代以佛教传国,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王国。缅甸人对佛教的虔诚是充满着神秘又深邃的色彩,他们每到一座佛塔寺院,几乎都是即时打坐,并静修冥思。不禁令人钦佩他们笃信佛教的虔诚,以及对心灵的莫大寄托。 缅甸的佛塔寺院,是五步一间,十步一家。这也是缅甸的最大特色。 多数游客为“玉”而来。 一般去缅甸游玩的人,不是对佛教或对当地纯朴的民情有浓厚的兴趣,就是热衷于购买当地的宝石。  相似文献   

6.
老挝是一个佛教国家,在14世纪中叶昭法昂统一老挝建立澜沧王国之后,佛教传人老挝并逐渐兴盛,留下了许多佛寺佛塔,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湄公河沿岸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尤以琅勃拉邦、万象为最。据收集到的资料,14至19世纪间建于古都琅勃拉邦的佛寺,有名字有遗址可寻者共65座,其中目前还保存得较完好的有30多座;建于首都万象市的有70多座,今已增至80多座;其他各省还有许多。据友人——老挝佛教界一位权威人士1992年底介绍,是时全老挝有佛寺3314座,其中有僧侣居住的2692座。今天,一些比较著名的古寺古塔已成为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谨录其要者如下:  相似文献   

7.
傣族文献中的“达光王国”与缅甸传说中的“太公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德宏傣族地区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甚至公元前9世纪的时候就曾经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的历史论著中,甚至还把这个"达光王国"作为傣族的文明史向前往德宏旅游的游人介绍。本文作者根据其所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认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德宏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傣族文献的一些流传于缅甸的关于"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傣族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8.
泰国的萨迪纳制和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田官等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1990,(3)
文章认为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与毗邻的泰国在历史上都经过封建领主社会,两者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态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点。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发展变化道路。泰国直接向资本主义过渡。傣族地区则沿着封建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出差到云南,有幸到缅甸的勐拉逛逛。勐拉地区,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首府景洪100公里。勐拉,指的是掸族,意思是傣族。在缅甸3000多万人口中,掸族占7%。勐拉地区与中国这边清洁,平坦的柏油路,鲜艳、多姿的民族服装形成鲜明的反差,看来这个地区还很贫穷,落后,至少有待于开发。  相似文献   

10.
据我国史书记载,公元1~2世纪时,有一个叫做“掸国”的国家先后几次遣使向东汉王朝朝贡.由于首先提到“掸国”贡使的史料中记载他们是从“永昌徼外”来的,而今天滇西境外又恰好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掸邦,故许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缅甸的东北部地区,“掸国”是由掸族的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国.所以,在谈及缅甸古代历史和早期中缅关系时,人们总会提到这个“掸国”.又由于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本为同源民族,他们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等方面至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跨境民族”群体.因此,一些研究傣族史的学者又将“掸国”同傣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认为“掸国”的疆域还包括了今德宏傣族地区的一部分,“掸国”的历史也属于傣族史范畴,并将其写入了傣族史的论著中.  相似文献   

11.
何平 《东南亚》2009,(1):79-84
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13世纪以后从中国云南德宏一带地区迁过去的傣族,他们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叫做“勐顿孙罕”的王国并统治了当地。这些傣族移民的后裔后来被当地人称为阿洪姆人。在他们统治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印度教和当地的语言,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将傣族传统宗教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对比审视,着重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佛教典籍《吉祥经》所蕴含的交友观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将其归结为"择友标准——‘善心’与‘智慧’";"交友准则——平等与互助"。这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文化颇具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1993,(2)
《百夷传》为记述十四世纪末叶时麓川地域的一部专著,虽然简略,但它是一本实地调查的记录,大多翔实可靠。麓川,在《元史》又作“芦传”,其主要地域为龙川江流域。龙川江即瑞丽江上游,亦即傣族人所称的卯江。缅甸傣族文献所称的孟卯,即是以者阑为中心的地域。时至今日,缅甸傣族人仍以TAI MAO“卯江傣人”一词称呼龙川江流域的居民,及来自该地区而定居于缅北者,但一些与龙川江有渊源的缅甸傣族人,已不再公开地自认为TAI MAO,而自称为TAI Lng,这是有原因的。虽然如此,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西南友好邻邦——缅甸,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国家。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处处建有耸入云天、华光闪耀的佛塔;因而缅甸有“佛塔之国”的美称。在那千万佛塔之中,数仰光大金塔最负盛名。它是缅甸人民精湛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以及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齐名于世;为遐迩闻名的东南亚名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1986,(1)
南诏大理是否是泰人建立的国家,这是中泰学术界目前争论的问题。本期封二、封三、封底登载了十几幅云南南诏大理国和泰国素可泰王朝佛教艺术(佛塔、佛像等)图片,旨在使读者通过艺术风格的比较,得出自己的判断。 素可泰佛塔和佛像明显受锡兰小乘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塔多为吊钟式。佛像脸为蛋形、眉如弯弓,鼻似鹦鹉咀,最为突出的是头顶上有一火焰图案的锥形饰物。雕像夸张而优美、庄重,具有神化的意味。这一切都是素可泰佛像艺术的典型特征。 南诏大理国佛塔、佛像具有大乘佛教特征。雕像中以观音像居多,另有如来、文殊,普贤、天王力士等雕像。佛像具有唐代雕塑的风格,丰满、圆润、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息,使人感到亲切。大理三塔,主塔为十六层密檐式方形砖塔,造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南北二塔为十层密檐式八角形砖塔,造形与苏州云岩寺塔仿佛。三塔皆为典型的中国式佛塔。  相似文献   

16.
由高立士先生著、美国福特基金会全额赞助、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一书,是一部以研究傣族竜林文化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论述傣族生态学的一部专著,是迄今国内外研究生态学较为深入的一部著  相似文献   

17.
泼水节     
窝窝 《新青年》2016,(4):60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本人一直研究、探索中亚的民族宗教问题.由于中亚地区聚居着大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等斯拉夫民族,他们所信奉的东正教自然成为我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毛淡棉情思     
在一个阴雨初霁、阳光和煦的日子,我去参观毛淡棉著名的吉兰丹和吉班乃佛塔。两座佛塔坐落在城北海拔几百公尺的山顶上。我从山脚爬上几百级石阶,才登上宽广平坦的佛塔平台。登得高,望得远,毛淡棉全城和城周围的景物尽收眼底。北边,闪着耀眼银光的萨尔温江穿过平原绿洲,蜿蜒向北延伸,消失在莽莽青山之中。我知道,眼前的青山不是萨尔温江的源头。它的源头在我国西藏唐古拉山南麓。再俯首看毛淡棉城下流着的江水,因为是入海口的缘故,江面宽广,已是汪洋一片。滚滚奔流的江水,带着几艘轮船和点点渔舟,一起奔向无边无涯的茫茫大海。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1月,我作为云南省学者代表团的一员,应邀至泰国清迈市参加“兰那与西双版纳文化——其继承与演变学术讨论会”,并赴泰国北部几个府,访问了那里的仂人村寨。 仂,跨居泰国、缅甸、老挝和中国,在中国称做傣仂,是傣族的一个大的支系;在泰国称做仂。 泰国仂人主要聚居在清莱府的清孔、清坎和腾县,也有不少人居住在清迈府、南奔府、南邦府、披夭府。我们先后考察了难府旺帕县的农波村、东模村,波县的曼乱宰,披夭府上曼达法、下曼达法,清莱府清坎县的满园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