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庆  汪应宏 《求索》2013,(7):95-97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意义十分深远,主要功绩是:最早建立了一种正确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提出了土地共同体的观念,把伦理学的范畴扩展到了人与土地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土地伦理、伦理扩展、土地共同体、生物区系金字塔、土地伦理标准等几方面构成了其土地伦理思想体系。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然有机体,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世界特别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客观美,或者说审美对象,不论其形式怎样不同,它们都具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 心理学指出,愉悦感实质上是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关系的一种反应。审美对象中使人赏心悦目的特殊属性,实质上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功利关系。 客观世界诸对象与人类形成两种基本关系。当某些事物及其规律还不曾为人类认识、利用时,它们便以一种外在的必然力量统治人类,与人类形成“必然”关系;而当人类经由实践,能够认识这种必然力量,并用它来改造世界时,它们便成为人类生活的对象,与人类形成一种“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者说,人是由猿进化演变而来的。自从地球上有了这种“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后,地球上的一切都开始发生着变化。为了生存,人不得不从树上爬下来;为了生存,人不得不直立起身躯;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学会制造工具,与自然斗争;为了生存,男女结合,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特别是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当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日益丰厚,生存技能得到提高之后,人类的繁衍也随之加速,导致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不和谐的音符: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大量灭  相似文献   

5.
侗族“嘎登”(古歌)是侗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历史内容为题材,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侗族先民的自然观。如古歌《人类的起源》中,叙述了上古时代天地的形成;在叙事古歌《侗族的祖先哪里来》和念词《人类起源歌》中叙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关于自然观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天地(宇宙)的起源和构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侗族先民认为天地起源于“混沌朦陇的大雾”。“远古时代混混沌沌,直到朦胧初开才分天地。“起初天地混沌,世间还没有人”。“万年以前,天地不分。大雾笼罩,世上无人。这就是说,天地之初是混沌朦胧的一片大雾,这片混沌朦胧的大雾不仅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而且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种混沌朦胧的大雾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相似文献   

6.
上帝创世说中描写伊甸园是在天国的东方,流经园子的河分四个支流流向四方,河岸上长着花草树木,树上结着甜美的果子可作食物,园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和谐地生活、生长在一起。人类是自然之子,生命因地球而得以存在、发展,自然慷慨、无私地赠予人类最丰富的自然资源,空气、水、土地和万物,古往今来,天地人合一。天地是无私的,而人呢?人类或许是自导自演了一出悲剧。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喜 《长白学刊》2021,(3):38-45
本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揭示共同体演进的三种形态,人与物质资料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是蕴含在其演进过程中的双重整合线索.其中,本源的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起点,是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为根本特征,以土地、血缘为交往纽带,建立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自然整合;虚假的共同体伴生...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生态意识,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迫切问题.人类必须学会和懂得遵守人与自然交往行为中的各种基本准则,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树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用道德来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养成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成为真正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为何物!“人”在何处?对于人类自身的哲学思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哲学永远是属于人的,这不仅指哲学是人类理性对于世界根本问题的高度概括,而且也指一切哲学思考都是为了人的,到头来总要归结到人的问题上。在文明伊始之时,这一点尤其突出。人类是宇宙天地的产物,还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归根结底,人类在自然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哲学应该对此做出回答。在人类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发的原始初  相似文献   

10.
陈铁雄 《今日浙江》2003,(16):36-38
如果不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将面临大自然的惩罚。在同非典作斗争的同时,一场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行动也在全省各地展开。尽管在果子狸体内检测到的SARS病毒与非典在人类中爆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给人们深刻的警示是:如果不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将面临大自然的惩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求索》2007,(5):118-121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为了人,循环经济实践也依赖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并非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再现。作为人类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启示我们应树立具有如下特征的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坚持循环经济科学的人类主体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遵循循环经济理性的人类利益意识,关照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实践观上,应树立循环经济的人-自然与人-人关系互为中介的生产实践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敬畏自然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13,(16):50-50
一段时间以来,浙江遭遇罕见连续高温,"酷暑难当"。这时刻提醒我们,自然灾害始终如影随行。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对自然、天地的敬畏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本源的敬重与客观规律的尊重。天地有大畏而不言。事实上,天地对于人类也有大德而不言。人类不能将自然界的一切据为己有,而应该以审美的、情感的态  相似文献   

13.
华夏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和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赖以形成和存在的支撑体系,其以天地神民结构为基础的神权制度融洽了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其以四时为节律的礼制协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以惟德馨香为目标追求的礼乐教化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因此,和谐是礼乐文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从报纸上看到发达国家中有许多人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人与人之间只是金钱关系时,心想:真不如回到原始社会!听历史老师讲,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连他们的“官”也和大家一样劳动。我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社会发展简史》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也了解到原始社会的穷困、落后和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和沿海特大开放城市,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面对天津市新的上升期,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有限土地资源的关系,处理好重点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如何促进土地向节约型、集约型的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调整用地结构的合理平衡,维护城市宜居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利  相似文献   

16.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土锅     
戴江  杨志松 《今日民族》2011,(11):23-28
土地是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根基,土地还是人类的智慧之源。当人类将湿润的泥土藉由火烧为陶,也就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新石器时代。陶的创造和使用标志着人类从烤食到煮食的飞跃,极大地拓宽了食物源,有力地推动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建设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上海师大教授桑玉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情况,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之程度;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之情况,则决...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前,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第四章的开端指出:“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天地开辟的神话,便是他们的原始的哲学,他们的宇宙观。不论任何发展阶段上的民族,一定有代表他们的宇宙观的开辟天地的神话。”事实正是这样,在我国各民族神话中,对宏观世界诸如关于宇宙的总体结构,天体与地球的关系,天体的演化、运动等等,都有鲜明而生动的描绘,从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