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封建社会的中国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身受“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是没有任何权力和自由的。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政权,却使妇女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权力。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里明确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在他看来,天下的男子都是兄弟,天下  相似文献   

2.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3.
贿赂,古时称为“赇”,即用财物买通别人。贿赂之行,古已有之。《汉书·刑法志》和《隋书·刑法志》均有“受贿枉法”,记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我国封建社会比比皆是。然而,一些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对贿赂的祸害确有清醒的认识。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指出:“弊政之大莫名贿赂行而征赋乱。”南宋爱国将领岳飞也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  相似文献   

4.
<正>《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作为执政党,必须知道支撑其执政的根基在哪里,力量来自何方,否则,就会成为无水之木,难逃营养缺失而干涸死亡的命运。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党的"根",并且是唯一的"根"。靠着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建设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5.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吏治”。韩非提出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张,被封建统治者充分地运用到统治策略中。为了加强吏治,历代统治者采取各种途径使具有统治才干的人充当官吏,进入封建政权。本文拟从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入手,分析其对封建政权的影响,以期为现阶段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民心篇     
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人民群众对一个政权的向与背。古往今来,一个历史性的规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个千真万确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封建政治的核心内容是最高统治权的独裁与世袭。而独裁就难免会“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世袭也难免要产生德才平平的“中君”或低能的“下君”。这些问题表明,独裁与贤能的矛盾是封建政治面临的一个难题。对此,韩非的解决办法是以“制”代“贤”,他认为:“道法万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饰邪》)。韩非所试图设计的也正是这种“万全之道”。  相似文献   

8.
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庞中英 《外交评论》2009,26(4):16-20
美国治理世界? 《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著名的话,我国国人一般集中争论谁是“劳力者”和“劳心者”或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分。其实,从政治学的角度,“治人”和“治于人”的关系比“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别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个世纪初,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之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之败之也”。(自序)《建国方略》首篇就提出“心理建设”。并从“以饮食为证”、“以用钱为证” 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批判历来认为“知易行难”,而认为“知难行易”。相当于现在提出的“观念指导行动”,“首先转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于”字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于”字结构可构成被动态,亦可构成能动态。本文以《论语》《道德经》《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就古日语对“于”字结构的训读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尽管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整体上看,古日语的训读基本可以把握“于”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并以“に”“ょり”“を”“と”等格助词体现出介词“于”字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存在着历史悠久的“官本”思想 ,皇帝便是天下的主宰 ,官吏则是百姓的“衣食父母”。虽然历史演进至今 ,腐朽封建的“官本”思想已少有市场 ,然而在人们的意识乃至行为规范中仍没彻底摆脱“官本”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一是“一把手”现象。多年来 ,人们遵从…  相似文献   

12.
《上古天真论》“逆於生乐。”“逆”与“溺”音同通训。《商君书·更法》:“学者逆於所闻。”义正作沉溺,与本篇义同。经文谓}沉溺於生活乐事,纵欲而不能节制,与上文“务快其心”义洽。《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素向》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相似文献   

13.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梯”,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举孝廉”,《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一、举贤任能是关系国家兴亡之大事周之所以能灭商,秦之所以能并六国,汉之所以能灭楚,其原因之一,是周、秦、汉的开国之君能选贤任能,而其对方对此失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已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文王治国有三条原则:一是“遵后稷、公刘之业”,即重农养民;二是“则古公、公季之法”,即“修德”;三是“礼贤下者”,即选贤任能。文王好贤,每天中午忙着接待贤能之土,因而“士以此多归之”。文王听说吕尚贤能,就亲自到渭河畔接他并拜为师。文王死后,武王尊吕尚为“师尚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武则天的出现是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父亲男性化的培养、母亲积极性别意识的影响和确信“女主天下”预言的耦合之果。在共情伦理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武则天给同时代女性带来了福祉。反儒为束缚在伦理纲常下的女性松开了枷锁,母服制革新打破了“家无二尊”的局面,婚姻家庭制度改革有益于提高女性地位,调整政治、娱乐、祭祀活动可助力营造对女性友好的氛围。受制于封建父权制和性别阶级分化的共同作用,武则天的性别意识和行动亦有局限。父权统治的基调注定了女性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会严格受限,即便特权阶级女性以实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公领域,也难以改变社会中下层女性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辩护制度最早为资产阶级所提出.在资产阶级尚未夺得政权之前,奴隶制国家的古罗马和雅典,实行由原告传唤被告出庭的控诉式诉讼.封建制国家、特别是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普遍盛行纠问式程序,它是相对控告而言的,拷问(即刑讯逼供)是纠问式诉讼法定的,普遍实行的审讯方法.针对封建纠问式诉讼,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法学家从人的自然权利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诉讼原则和制度,在司法方面主要实行“公开的”、“辩论的”诉讼制度.其目的是用以反对封建司法的专横擅断.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政权后,废除了封建专横的诉讼制度和程序,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在理论上或立法中确认了辩护制度.辩护制最早在英国颁行,之后,英国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相继推行到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他们的诉讼立法里多采纳了这种诉讼制度.应当明确,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辩论原则,虽然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同样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它同资产阶级法律中的其他“民主原则”一样,具有其虚伪性.在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庭上,法官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自不必说,律师为谁辩护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忠实于雇主是他们的信条,谁能出钱或出大钱就为谁卖力,为他绞尽脑汁钻法律上的空子.虽然,目下国外律师界中有给贫穷者  相似文献   

17.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种新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三三制”政权。它是由共产党和各派进步实力共同参政的民主政权,并且这一政权形式被明确规定在宪法性文件《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三三制”的原则在根据地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执行,共产党按照“三三制”在边区进行了选举,组建了新的政府和参议会,并重新构建了政党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调动了各方抗日的积极性,不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并且也提高了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对中国日后的民主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奉行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际上包含了凝聚中华民族最广泛力量共求振兴的目标,这与五十年前的“三三制”原则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理论前沿     
《海南人大》2006,(5):58-59
政治何以具有资源特征陈文新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撰文认为,之所以说“政治”是一项“资源”,是因为政治具有“资源”的基本特征。首先,从稀缺性来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始终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争夺的“稀缺”资源,谁获得了  相似文献   

20.
<正> 谏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中起过重要作用。谏官制度在唐代发展到高峰,本文试对唐代谏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并且,封建国家的专制政体中没有任何代议机构,因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但是,皇帝一人的才能和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减少失误,维护统治,封建君主便在国家官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