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79年开始,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据统计,在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8%,东、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8%和8.7%,东部地区高出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这使一度缩小的地区经济差距又呈拉大之势。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左右,在全国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2.
“八五”期间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成就最为显著的五年。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P)年均增长率为11.8%,其中,东部在16%以上,而中西部仅9%左右。1994年东部地区(GDP)是全国的55.4%,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9%的中西部地区仅占44.6%,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7.41%,中部占ZO43%,西部只占12.16%。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东部与中西部差距问题,这是事关改革和建设全局的重…  相似文献   

3.
差距拉大:西部地区发展现状 “七五”期间,全国GDP年均增长7.7%,其中东部年均增长8.4%,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7%,增幅差距为1.4个百分点。到“八五”期间,全国GDP年均增长11.7%,东部在16%以上,中西部仅为9%,增幅差距达7个百分点,比“七五”扩大了5.6个百分点。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为52.5:31.0:16.5,到1994年到为58.5:27:4:14.1,东部提高了6个百分点,中、西部分别下降了3.6和2.4个百分点。同期人均GDP的比例也由  相似文献   

4.
经过周多年不懈努力,西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东部相比,差距仍不小。从1949年至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到1978年东西部的年人均收入差距已缩小到200元左右。自1979年开始,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以超常规发展。1979年至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高出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使一度缩小的地区经济差距又呈拉大之势。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左右。在全国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东…  相似文献   

5.
辛专 《前线》2000,(11)
加拿大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受地理、气候、人口等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南高北低”、“中间强、西部单、东部弱”的特点。南部靠近加美边界的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北部地区则寒冷、荒芜,人烟稀少。中部地区拥有加两大经济重心省——安大略和魁北克省,经济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0%。西部省份经济近年来虽有发展,但农、林、原油等自然资源类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东部四省经济基础较薄弱,其居民税前收入较安省少近1万加元。加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联邦制国家,保持各地区均衡发展和生活水平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之所以要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问题加以重新认识,是因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还存在诸多不一的见解。尽管有些见解不乏合理之处,但仍不免存在一些不能让人苟同的地方。所以,有必要再讨论、再认识,以取得大家的共识。在“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问题上,理论界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造成了国家财力分散,削弱了国家客观经济调控力。我们承认,近年来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确造成了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例如,“七五”时期,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22.7%和61.1%,与“六五”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山区经济结构的特点与问题福建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区人口占全省的60%。山区既是我省林区、粮区,又是能源、原材料基地。山区集中了全省2/3以上的能源、原材料工业,90%以上的森林资源,SO%以上的省级商品粮基地县,70%以上的林产加工业,50%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以及一半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三明、宁德、龙岩、南平四个山区地市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因而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结构也不同于沿海地区。l、所有制结构中,公有成份比重更高。以职工人数就业分布来看,山区公有经济(国有与集体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民和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在全县38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要占92%,农业总产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0%。因而,解决“三农”问题,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各级组织和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揽“三农”工作全局,结合县情、农情,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作风到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进程中的湖南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 2000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1.1%,工业为 33.5%。但与全国相比,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近 4个百分点;工业则低 10.8个百分点。因此,为实现我省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促使经济的持续增长,加速工业化进程是"十五"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那么,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如何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发展规律及我省农业现状  工业化阶段是国民经济结构迅速转化…  相似文献   

10.
从西部地区农村、农业和农民各自具备的发展条件看,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基础条件不足.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形态所派生的文化教育发展的滞后,弱化了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农村税费改革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作为试点省份,在总结典型经验、积极稳妥扩大改革范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贯彻中央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把农村税费改革引向深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一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3.2%。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山东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长远任务。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山东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的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50.12%。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牧民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地区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闯题。为此,提高农牧民收入始终是阿勒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玉珍 《唯实》2000,(4):39-41
江苏经济在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见明显,特别是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差异显著。这种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全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上,也体现在经济结构的质态即三次产业的构成上。有关资料显示,1988年,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和构成大体处于相近水平,三产的比重十分接近,苏南地区为20.15%、苏北地区为19.79%。两者离差仅为0. 36%。到 1994年时两者的差距拉开,苏南地区三产的比重为29.3%,苏北地区三产比重…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重城市轻乡村,不利于农民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农民和市民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知识,缺乏技术,还没有起跑,就已经输掉了。所以,“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一、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功能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2010年达到了15.3%。在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持续上升,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懿 《实践》2006,(4):19-21
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是由我国多民族的国情、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存在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等因素决定的从社会群体层面看,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超过1 亿,占总人口的8.41%,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12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为7600多万人,占西部总人口的21.54%,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92%。除陕西省外,其他省区少数民族人口都占有相当比例,有的高达95%以上,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中部及东部地区流动,使民族杂居的深度和广度呈现更复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绥化市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农业生产在经济大格局中占有较大比重、"三农"问题突出的传统农业大市,如何使农业基础"强"起来、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提"上来、农民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日本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日本已进入“经济服务化时代”。据统计,日本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51%增加到1989年的57.9%,而第一、二产业分别由1970年的5.9%和43.1%降到1989年的2.9%和39.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0年的45%增加到1989年的58.7%,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由20%和35%降到7.7%和33.6%。  相似文献   

19.
殷晓敏 《当代贵州》2004,(19):34-35
"三农"问题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集中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大农村小产业.从全省城市和农村所占国土面积看,城市不足5%,而农村则占95%以上.从全省产业结构看,2003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只占21.9%,也就是说占95%地域的农业产出仅占全省GDP的五分之一,而80%的GDP是由不到5%的城市所产生.二是小产业大群体.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虽然份额最少,但全省却有75%(约二千七百万人)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也就是说最小的产业养活着最大的群体.三是大群体低收入.  相似文献   

20.
黄英  沈飞 《理论学刊》2005,(11):53-54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要求首先在观念上打破城乡分割的观念,进而逐步在体制和政策上实现城乡统筹。其中,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难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城乡统筹的三个支点实行城乡统筹,就必须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保护“三农”的体系。这也是城乡统筹的三个支点。(一)城乡统筹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一是正确看待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