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略论左宗棠的聘用洋员思想向中银作为洋务派重要成员的左宗棠,在举办洋务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聘用洋员思想。一、“募雇外国谙练精明员匠”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魏源不仅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而且提出了“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  相似文献   

2.
何云鹏 《长白学刊》2010,(6):107-109
冯桂芬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勇于针砭时弊,其所倡导的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主张,成为中国最早“洋为中用”洋务运动基本模式的蓝本,他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稍后被发展为“中体西用”的洋务总纲领,并对其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并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曾国藩办洋务,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他办洋务的动机。那么,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什么呢?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笔者认为,曾国藩办洋务镇压农民起义的动机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为了抵御外侮。  相似文献   

4.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以通晓洋务而著称。他通过对中、西方人口问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一系列主张,对我们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论战,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夷夏之防",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郭嵩焘、曾纪泽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坚持湘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突破了这两大指导思想,开维新变法之先声,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夷务问题由来已久,但是民国建立后却愈发严重,究其责任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处置失策。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与政府对于彝族和夷务问题都产生了新的认识,夷务政策也从过去的剿夷转变为化夷,但仍然不是从真正平等的角度来处理少数民族问题。而政府所提出的治理夷务和开发彝区的计划虽多,却限于当时的人力、物力,从未一以贯之地真正实行。因此,夷务问题历经民国政府30多年的应付,却始终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7.
东山寿美 《友声》2005,(2):31-31
东山魁夷先生是日本画坛巨匠 ,他的绘画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享有盛名。1 976年 ,他应对外友协邀请首次访华 ,与林林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 999年 ,东山先生逝世 ,林林同志致电东山夫人表示哀悼。东山夫人的复函让我们看到了东山魁夷与林林之间的真挚情谊。经征得林林同志的同意 ,本刊发表东山夫人的信 ,以飨读者。本刊 2 0 0 3年 4月出版的第 1 1 8期曾刊载梁林冲介绍东山魁夷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对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和对君主专制的弊端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又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学习,提出了一系列富强救国的诸如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改良思想。但是,他终究是封建官僚,不能彻底摆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以他主张像英国那样,建立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建立民主制的统治秩序,实现完全的民主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阉,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外交家。在长期从事洋务活动和奉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期间,潜心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风俗人情,冷静地考察欧洲社会的得失利弊,并力图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效法西方,革新政治,振兴工商,保护华侨,富强祖国的一系列主张。其中,豁除海禁,保护侨民的思想就是他一系列主张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的一部份。一薛福成的护侨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他参与洋务活动和对外交涉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薛福成出生于晚清道光中叶,…  相似文献   

10.
1839年3月至1840年10月,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抗英斗争。为赢得禁烟抗英斗争的胜利,林则徐殚精竭虑,提出了七大斗争方略:以“天威”制夷、以兵威制夷、以战制夷、以法制夷、以民制夷、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斗争方略,作为中国历代谋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在禁烟抗英斗争中的运用与发挥,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尤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斗争方略,打破了“夷夏之防”传统思想的束缚,具有跨越时代的先进性。林则徐呕心沥血,努力实践了这些斗争方略,赢得了广东禁烟抗英斗争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他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是一个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他创办过一大批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式企业,是第一流的洋务人才。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12.
论魏源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和“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悉夷情”、“筹海防”等策略原则 ,并就军队建设、作战方法、军民结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正确意见 ,从而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图和正确的方向。因此 ,魏源的军事思想 ,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自郑和七下西洋以来,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林则徐因为他主持编译了让中国人7解世界形势的(四洲志);或者是极力支持林则徐禁烟吟出”我欢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或者是编撰了(海国图志》。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其实明末的徐光启、李之藻和崇份帝等人就已经睁开眼看世界了。西方传教士东来始于西班牙人方济各当时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而在所有来华的传教士中间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努力钻研儒家经典与中国史书和许多士大夫又往名重一时。其中和他交…  相似文献   

14.
天津有一座"李文忠公天津专祠",1905年由袁世凯奉旨建造,它坐落在河北区金钢桥西子牙河畔(旧称"河北窑洼"),那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李鸿章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在天津。《清史稿》评论说:李鸿章"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他将在上海、南京等地积累的丰富洋务经验移植到北方,把天津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实验场,成为近代化运动的引擎,对"近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曾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军南征,到达滇东和滇中地区,给当地的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书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他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酋长孟获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孔明老爹”的故事。基诺族传  相似文献   

16.
欧凯 《传承》2011,(17):66-67
外交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外交思想也是其国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李鸿章近代外交思想反映出他的近代国防思想,特别是其"和戎"外交及"以夷制夷"的思想更是其近代国防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双印 《求索》2012,(10):53-56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是反对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主张,为近代中国取得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师夷制夷"作为近代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和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政治走向。本文探讨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师夷"、"制夷"的基本态度和利弊得失。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从而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使命,完成了前人未竟之事业。  相似文献   

18.
张鸣  温宁 《现代领导》2005,(9):39-39
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流传下来的照片看,他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做京官,属于“清流”(同光之际,清流是朝廷一景,人称“青牛”,与之谐音喻此辈,经常激浊扬清。讥讽时政,尤其好跟那些办洋务的地方督抚为难),有敢言之名;做疆吏,属于能臣,有洋务之功,过了半个多世纪,毛泽东还说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就是不跟外国人谈判。不签条约。  相似文献   

19.
读清末谴责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对世界无知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还不只是文学的形容,19世纪上半叶,就有不少中国人居然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他们就会“大便不通而死”,只要中国禁运茶叶、大黄,英国人一定能不战而降。杨芳是清朝能征善战的将领,可他看到洋人炮火的威力后,却认为这是邪教妖术,《夷氛闻记》里记载了他的“连珠妙语”:“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他传令遍收马桶、溺器,装满女人的粪便、秽物,布满海面,以为如此便可破洋人炮火之妖术,结果成了千古笑柄。这样的误读,在当时很普遍。“奇技淫巧”正是那个时代一些士大夫对近代科学技术的称呼。  相似文献   

20.
日前看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血色黄昏——洋务大臣李鸿章》专题节目,里面讲李鸿章1896年去美国访问时,所带厨师给他做的“杂烩”风靡美国云云。根据笔者在纽约开中餐馆的经历,想来其中有些趣味无穷的话题,可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