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文学批评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个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批评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今日崛起于西方文学界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具有强烈政治性的文学批评方式.它试图抛弃男性文学批评的标准和理想,用妇女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以打破传统文化性别歧视的束缚,确立女性真实的自我形象,创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它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视野和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文学批评界流行的"捧杀"、"棒杀"、"酷评",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等现象,与独立、批评、建设的文学批评精神是相违背的。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当代文学批评渐渐远离了文学,远离了社会和大众,对于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是不利的,应该给予纠正。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限制中求自由,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双重性原则.他主张在批评中以"自我"为基础,以"自我的实现"为目的,以"人性"为核心,但同时他也遵从批评对象带来的"限制".李健吾文学批评中的"限制"使这种批评既不脱离实际作品,也不随心所欲抒发感受,而是切近作品本身,他主张"限制"与"自由"相克相长,在二者之中,追求一种平衡,并在平衡中把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既决定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的必要性,也导致文学理论批评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这是文学社会学产生的根由。文学社会学的起因在于19世纪实证主义的流行以及社会学的兴起;此时文学批评对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主要是以实证精神探寻文学作品产生、发展及其特定形态的社会、历史和民族的根源。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生产关系,发展出"理论的和批判的"文学社会学。而法国的文学社会学学派则以"统计材料"为依据,把文学社会学的观念和方法扩展到商品流通和消费领域;也有批评家致力于对文学语言的社会性及意识形态性质的探讨,建立所谓"文本社会学"。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一支,它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女性阅读、女性形象、女性写作.它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对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进行声讨和批判,并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它已经而且还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潘文曼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0):218-218,22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中曲折发展的。尽管留下了在世界文艺学领域听不到中国独立理论声音的遗憾,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文学批评已经逐渐呈现出中国特色,并且向着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存在理论方面的先天不足,所以,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尝试建构理论的艰辛之路,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作实践对批评理论的呼唤、对概念与范畴的讨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初创.其中的收获是批评注入了鲜明的女性本体意识,但还存在批评中缺少科学和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中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是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阵地,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的主题主要有:女性文学研究与中国社会性别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女性文学中"中国女性故事"书写、女性文学中关于当下的诸多性别问题的探讨、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研究以及对性别史的反思、女性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当代影视文学作品的性别意识形态研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地域性女性文学研究、乡土女性文学与都市女性文学研究等.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还需要关注国外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文化批评和方法研究等主题.  相似文献   

10.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批评家,原型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批评家.同样,列维·斯特劳斯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大师和文化人类学家,也有着显赫的声名,他的显赫声名来源于他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和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在这看似相差甚远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学批评理论背后,却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和交叉点.本文旨在试图探索二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交叉点,并由此揭示出原型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改变执政方式,电子民主发展方向上的一些步骤已经被纳入“电子挪威计划”中。这个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影响和加速一个知识社会的发展。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改善所有部门和管理层次的成本效益服务。通过对因特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一种有效且生机勃勃的民主政治体系的形成.从而提高对公共管理体系的洞察力,使公其管理体系更全面的服务于选民。  相似文献   

12.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及大历史观,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提出应对对策,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夺取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认识世纪之交世界四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即如何认识美国,认识苏联的解体,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认识20世纪世界跨世纪巨变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对每个问题的认识都用5句话概括,共20句话,并作扼要论述,最后指出中国外交是正义、崇高和光荣的事业,值得所有从事中国外交、外事和涉外工作或教学的人员全心全意为之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14.
与以前的诸世纪相比 ,2 0世纪产生了许多极端。在世纪之初的那些年内 ,它延续了 19世纪的平静。但这只是暴风雨前暂时的安宁。接踵而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高通货膨胀、法西斯主义、大萧条、种族灭绝、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以及东欧的被占领。在那以后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间或被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非殖民化所打断。当接近世纪末的时候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美国摆脱了萧条 ,欧元诞生。了解这个世纪的线索在于它与上下两个世纪的连接点 ,即它的第一个 10年和最后一个 10年。190 6年 ,美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大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本演讲中 ,作者论述了“2 1世纪的大学”这一主题。首先 ,作者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大学应对自身的全球化的方式。作者评述了关于大学与政府、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 ,指出了大学开展科研、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当前大学承受着来自政府、社会的过高期望。作者反思了在大学卷入社会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利弊 ,指出了长远规划、科研合作、国际流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中 ,大学需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开发的关系 ,以及大学与工商界的关系。作者特别探讨了大学 -工业合作间的复杂关系 ,指出了二者间的合作可能及不同性质 ,并介绍了牛津大学的有关策略。在结论部分 ,作者提出了他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观点 :探索自然和人类世界 ;培养独立思考的、负责任的下一代。作者认为 ,把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 ,是对大学目标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外交评论》2006,(3):6-10
早期亚洲主义源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对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民族危亡和亚洲前途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潮在日本逐渐异化为侵略和独占亚洲的借口和工具。冷战时期是亚洲主义的过渡期,万隆会议使亚洲主义得以复苏,但冷战大环境、亚洲国家间的分歧等因素很快使刚刚复苏的亚洲主义陷入停顿。受欧洲一体化成就的刺激,亚洲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有所发展。冷战后,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培育的亚洲意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亚洲主义的先声;与此同时,新亚洲主义也具备一些经济、安全、文化、区域化等层面上的基础。新亚洲主义应是合作、开放、和谐的亚洲主义。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由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和美国德鲁克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的21世纪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美国德鲁克基金会主席弗朗西斯·赫塞尔本(Frances Hesselbein)发表了题为“新世纪的使命管理”的演讲,提出了她一直倡导的“使命管理”的新理念。赫塞尔本认为好的管理是圆形的,而绝不是方形的。她称她自己所倡导的新型管理为“圆形管理”。  相似文献   

18.
数字图书馆是对现代图书馆的继承和发展 ,是现代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它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学习、研究所需的各种检索工具 ,又为用户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方便的交流环境和渠道。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确立的文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由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对策等四个战略要素构成.作者在比较全面地分析这些战略要素所含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广大艺术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发展战略的庄严使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上海史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本文对各个时期中外学者有关上海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进行了鸟瞰式的介绍、评论,并对各个时期上海史研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上海史研究的繁盛,归根结底是上海城市发展和繁荣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