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不断推行工业化政策,因此目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初步有所发展。回顾这些国家工业化的过程,有其大致相同之处,即这些国家的工业投资者都是响应这些国家的积极吸引外资政策而渗透进来的外国资本。但应该注意到:特别是在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资本都有所发展。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外资的甄别,要求在投资和职工雇佣方面提高民族化的比率。这种要求一方面固然是出自当地政府旨在扶植民族资本的想法,但实际上也和民族资本确有相当发展这一事实密切有关。因此,掌握各国民族资本的目前状况,对了解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华人是指出生在或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中国人,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2010年,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中差不多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有关宗教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的共同特点加以探讨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5.
战后菲律宾城市的华人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菲律宾的华人是东南亚最有组织的群体之一。一般认为,在大约100万华人中,就有1000个左右华人组织。而拥有50万或以上华人的马尼拉,绝对是华人组织活动的中心。在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干计的华人组织中,要是它们在全国各地有其分支机构的话,它们的大多数在马尼拉至少设有总部,而有些组织只局限在马尼拉。 相形之下,菲律宾的第二大城市宿务的华人人口约为4万人,它的华人组织只有70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包括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帝汶岛(葡属)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人。据不精确统计,海外2千万至3千万华人中,90%左右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的华人是千百年以来先后从中国东南沿海等省迁居到东南亚各地的。他们在东南亚发展了几代甚至几十代。长期以来,华人一方面积极吸收居住国人民的优秀文化,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接受华文教育的人数不断下降的宣传使有些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五十年代是华文教育最繁荣的时期,而到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华文教育系统的入学率便开始下降。其结果是,接受华文教育的新加坡人现只占劳动大军的一小部分,华文书面语正在走向消亡。以下的历史调查表明情况并非如此。本文论述的是战后时期的情况。笔者认为,在接受华文教育的人中,绝大多数确实是接受华文教育而成为有文化的人(对那些只上过小学二、三年级的人来说,情况也许不是这样)。针对近年来实行的双语教学制度,笔者试图把那些名义上具有阅读两种语言能力的人与那些实际上能够运用这种能力的人加以区分。也就是说,人们实际上总是偏重于其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历来是海外华人社团集中之地。21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适应当地国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东南亚华人社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和完善。本文以东南亚泉州籍同乡社团为例,详细分析泉州籍同乡社团出现的发展变化:定位本地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国际化及重视培育青年力量,进而探讨当代东南亚华人社团的普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澳大利亚华人的地区分布与职业现状目前,澳大利亚华人有十五、六万人之多,是澳洲华人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澳洲华人分布在新南威尔斯州(包括悉尼)和维多利亚州(包括墨尔本)最多。具体分布如下:1、新南威尔斯州七万人(其中悉尼六万人)。2、维多利亚州五万多人(其中墨尔本四万多人)。3、昆士兰州一万人(其中布里斯班七千人)。4、西澳州一万二千人(其中佩思七千人)。5、南澳州一万人(其中阿得雷德七千人)。6、塔斯马尼亚州一千人(其中霍巴特五百人)。7、北方领土一千人(其中达尔文七百人)。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社团注册局2001年6月的统计,马来西亚林林总总的华人社团约有7276多个,占全国注册社团32269个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华族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注册社团组织最多的一族;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拥有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当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文化、联谊等方面的全面活跃。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大选后,为回流华人选票,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利用国家统合主义相关机制强化对华人社会的控制。鉴于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的天然联系,此项任务落在了马华身上。马华借华人社团领导层更迭之机,对华团人事任命、内部运作、外部活动进行干预。从1995年到2004年,国家统合主义机制收效明显,它在拆解华人民间社会反政府力量的同时,也为马华带来议会选举的成功。但马华的行为缺乏合法性,以公民社会为核心的马来西亚华裔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最终导致对华人社会的国家统合机制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人资本实况 在经济增长显著的东盟各国,有多种资本在活动。主要有日本、美国、欧美各国等的发达国家资本、近年来取得迅速经济发展的香港、台湾、中国的资本、以及东盟各国的民族资本等。 华人资本也是这些资本中强有力的资本之一。众所周知,华人资本不仅在东盟各国的国内市场,也在亚洲和世界各地展开积极的投资活动。但是,华人资本在东盟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  相似文献   

13.
吴开军 《东南亚》2003,(1):59-62
新加坡自 1 965年独立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即已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新加坡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占新加坡人口 70 %以上的华人的卓著贡献是分不开的 ,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在随着政府对国民实行新加坡化的过程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一、华人社会变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新加坡的侵略与占领 ,当时旅居在新加坡的华侨积极参与到保卫新加坡的战斗中去 ,为保卫新加坡而洒热血、抛头颅的华侨为数不少 ,旅…  相似文献   

14.
1975年起到1980年代初,印度支那三国先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排华浪潮。在这七八年间,世世代代侨居当地的华侨华人被迫向世界各地四散飘流,不少船民葬身大海。联合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组织纷纷发起救助,幸存者由是在许多国家定居下来,形成了今天印支侨民遍布许多国家的局面。美国则是印支侨民最大的居住地。他们既有排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社团的复兴与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东南亚各国政府放宽了华人政策 ,华人社团开始活跃。在华人社团发展复兴的过程中 ,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取向也在重新定位。东南亚华人社团由族群自治团体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众组织 ,并加强了国际化倾向 ,未来发展将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较集中、活跃的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而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国内更是华人社团林立,而且尤其活跃。至2001年6月,马来西亚共有华人注册社团7276个(其中包括华人政党组织)①。在东南亚,甚至在全世界,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起源最早,其发展脉络也较为典型;而当前马来西亚华人经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加强。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华人留学生中占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移民的大量涌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社团①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进而在新加坡的当地社会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先简要描述了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建立、发展的概况;随后分析了新移民社团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最后探讨了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起着融资功能的东南亚华人银行对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研究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动态时,必需先探索战后东南亚华人银行的发展趋势。政策因素对这种发展趋势起着基本性的决定作用: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迫使马来西亚的华人银行土著化;带有福利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促使泰国的泰化华人银行社会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导致新加坡的华人银行国际化。应该先提一提,这三种发展趋势并不是  相似文献   

19.
华人社团是维系早期华人社会存在的主要支柱。20世纪以前,华人社团的纠合因素,以地缘纽带最为重要,各类社团都有强烈的地缘色彩。神缘纽带和秘密会社是催生早期华人社团的重要因素。方言群是华人纠合的最宽泛的纽带。同方言的社群,通常意味着来自共同或邻近的家乡。神缘和宗亲组织,是在同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血缘和神缘纽带。  相似文献   

20.
郑一省 《东南亚》2012,(3):62-67
印尼华人社团既经历过发展的繁荣岁月,也一度处于凋零或衰落的时期。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进入后苏哈托时期以来,印尼华人社团又一次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在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人社团的繁荣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为印尼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印尼华人社团参与构建和发展中国软实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印尼华人社团在加深印中之间的了解,促进印中合作及关系的改善,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提升了中国印象,增强了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