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邓军海 《理论月刊》2010,(10):48-52
我们对"肯定美学"有一定的误解,"肯定美学"与"批评美学"相对,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它强调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与尊敬,强调对完美自然的一种信仰。作为一个美学论题,它所反对的自然审美观念是"如画";作为一个伦理学论题,它所吁求的是一种德性伦理。卡尔松的贡献就在于,科学世界观对肯定美学提供证明。只要我们还持有科学的世界观,卡尔松的科学证明就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0年的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新名词:新生代农民工。 这个"80后"、"90后"农民工群体,现在是中国农民工的主力军,总人数近1亿。 在这个庞大的群像里,我们撷取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透过摄影师这些色彩和冷暖对比强烈的图片。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藏在图片深处的冲突。和一种格格不入的矛盾。在镜头里。  相似文献   

3.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5.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08,(1):F0002-F0002
法新社日前评选出2007年度最佳图片。这些图片主要反映了2007年发生的国际热点事件,其中包括很多自然灾害及环境遭破坏的瞬间场景,摄影记者将瞬间景象定格,艺术地展示了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司同 《前沿》2009,(11):44-47
"美是什么"的问题属于本体论的范畴,然而,无论是西方"肯定本体论","否定本体论",还是中国的"中和本体论"都持有一种独断论的解答。"差异论美学"认为,"发问即本体""本体即差异"只有将美学建立在差异本体论的基础上,揭示审美活动中的悖论性差异、张力性差异、多样性差异才能在追问中真正把握到美的本体。  相似文献   

8.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10.
吴洲钇  曾绍义 《求索》2010,(5):226-227
苏轼一生好酒,既把饮酒取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更从其中展现出一种"内全于天"的至高人生境界。同时"得酒诗成","乘酣以发真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忧愤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这些都是对前人的超越,是苏轼对我国独有的酒文化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4,30(3):107-110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这一话题的全部困难与希望,直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活动的中国语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需要确立一种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首先是理论自身的任务,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美学自我内在理论价值的存在方式。而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创性",既意味着对于单一意识形态延伸理论形态的突破和对于简单意识形态话语的超越,同时也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提出了一种与时代相符合的创造性理论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德岗 《前沿》2009,(9):185-188
北岛和舒婷是新时期以来蜚声诗坛的两位有重要影响的朦胧诗人,他们在人生阅历、诗美追求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诗歌美学方面还是表现出了诸多不同:在诗意内容上,北岛以"恨"为主基调,而舒婷则以"爱"为主旋律;在诗歌切入点上,北岛从思想切入,而舒婷则从情感切入;在意境营造上,北岛使用的是"缘情造景",而舒婷运用的则是"触景生情";在诗歌风格上,北岛表现出的是壮美,而舒婷表现出的则是优美。  相似文献   

13.
高峰 《求索》2010,(6):132-134
建筑门饰"铺首衔环"的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构件功能和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不同朝代的"铺首衔环"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建筑艺术表现上,这类中国古代构件多为先功能、后装饰,进而演化为兼具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门饰构件,其以"读"传神、以"兴"传神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同时它所传递出的宗教、民俗等信息完美的阐发了以形达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周云 《前沿》2012,(2):163-164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五分面"人物侧面眼睛都被画成正面"全眼"造型。这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审美理念,结合顾恺之画论中所提倡的"传神阿堵"的"传神论"主张,以写意性的造型手法,追求"似与不似"的抽象表现意味,并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才是古代传统人物画"五分面"眼睛"全眼"造型之根源。  相似文献   

15.
马静  郑勇 《长白学刊》2013,(4):155-156
形式主义美学,也被称作"现代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tic Aesthetics)",是一个新的艺术心理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30年代前后是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弗莱及克莱夫.贝尔。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与以克罗齐、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被统称为"西方三大美学"。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图片是利用摄影技术制作完成的用于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图片,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它是一门瞬间的视觉艺术,能够精确地把稍纵即逝的形象迅速地定格下来。新闻图片从客观现实的事物中摄取影像,以工作、生活中真实的、动态的典型瞬间摄影技巧来反映生活、记录生活,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形象鲜活。那么,拍摄者怎样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新闻图片既有新闻性,又兼具美感和艺术性呢?笔者从事新闻摄影21年,从巧用前景等四个方  相似文献   

17.
黎珏辰  陈强 《前沿》2011,(7):42-45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变化,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已经由"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发展为五大主题:和平主题、发展主题、环保主题、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主题、人的"非人化"或"人化"主题。从美学视角看当代世界的五大主题,可以知道每一个主题都蕴藏着一种美,世界五大主题蕴藏着世界五大美。  相似文献   

18.
吴坚 《今日浙江》2008,(21):54-55
每一张图片,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瞬间,都能讲出一段故事。用30年的记忆连接起来,就是创业创新、敢闯敢试、不屈不挠的浙江民企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王学斌  闫弘宇 《前沿》2011,(10):152-154
"怨天尤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尤其在农村,"怨天尤人"思想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反映在农民身上,也在农村事务的管理者身上有突出的表现。"怨天尤人"是当代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妨碍着农村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法治环境的建立,努力克服农民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20.
魏鸿雁 《前沿》2010,(20):160-162
"隐"是赋、比、兴等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是言意之辩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刘勰对其作了准确的解释。其特点是"舍容取心",借辞传意,使语言形成丰富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形成"隐"的语言手段是"曲""婉"。"隐"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诗歌理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