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京市区东北的一幢普通居民楼宅里,住着一位忠厚、老实的江西老俵,他曾随侍在周恩来身边4年多时间,周恩来的4次历险他都是贴身警卫.为保护周恩来,他身上留下两处枪疤.然而,他的名字与事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16集电视片《伟人周恩来》的第14集《亲属们的诉说》一节中多次出现记者对周保章同志的采访.周保章(题图右一)是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的曾祖父,即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原是绍兴师爷,后来当过淮安知县.周贻谦是周殿魁的3子、周保章的祖父.他就是把周恩来带出家乡,走向东北,从而改变了周恩来人生、政治命运的三伯父.周贻能是周殿魁的7子、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谦只有一子周恩彦.周贻能有3子,周恩来居长.周恩彦有孩子3男2女.周恩来没有子女.周恩来习惯地被他的后辈们称做七伯,外人还以为周恩来是排行在七,其实,七伯之称是缘于他的父亲.按家乡习俗也称邓颖超为七妈.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平易近人,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联系.无论到哪里,都把自己视为百姓中的一员.1959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在杭州开会,晚上提出要去看来保罗演的《杨家将》,他让工作人员替他买了票,悄悄地坐在剧场的一角.戏演得很精彩,周恩来和群众一起鼓掌.但周围的观众发现了他,周恩来暗示他们不要声张,以免影响他人.直到演出结束,观众和演员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台上台下都向周恩来鼓掌.1957年春天,周恩来为迎接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到杭州访问,先行到达杭州.浙江的几位担任安全保卫的同志到机场迎接.周恩来健步走下飞机,与他们一一握手.  相似文献   

4.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一生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他的故乡江苏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至今仍留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诸如周恩来回没回过家?周恩来是不是坐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周恩来没给家乡建设做实事等等.这些传说虽反映了他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等美好品质,但有的传说却因为人们大多不了解事实真相而使他蒙"冤"受"屈",甚至有损他的形象.笔者作为他的同乡后辈和几十年从事周恩来研究的工作者,曾对有关他的传说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走访,现在该是还史实真情于天下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在建设年代>(1949-1965)是刘武生同志继<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之后又一部研究周恩来生平思想的力作.作者长期在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平思想研究岗位上工作,他的<周恩来的晚年岁月>2006年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当年11月在香港出版海外版,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的这本<周恩来在建设年代>(1949-1965)同<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一样,是一部积数年之功、厚积薄发之作.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年轻时赴日求学,回国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后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1年,周恩来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确定信仰后,周恩来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924年7月,26岁的周恩来奉命回国,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职业革命家.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以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相似文献   

7.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口才蜚声海内外,他应变机敏,言辞犀利,柔中带刚,就连他的谈判对手在震慑畏葸之后,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叹之色.周恩来的口才之所以能如此熠熠生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妙用各种辞格.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较早,理解较深.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独特的人格总是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功勋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也是闻名世界的杰出外交家.在他26年的外交生涯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周恩来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本文从周恩来的民间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三个方面,深刺阐述了周恩来的外交理论及其对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出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让王冶秋转告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总理生活很俭朴,但同时他又是世人皆知的美食家.因为他生于淮扬菜的发详地楚州城,因此对淮菜更是情有独钟."红烧狮子头"便是周恩来特别喜欢的一道菜.  相似文献   

12.
一幅珍贵的照片,讲述着周恩来的故事 1939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确定新四军战略方针,促进全民抗战工作,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派,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从重庆出发,辗转来到安徽歙县岩寺--原新四军军部.周恩来在岩寺活动一天后,由新四军军长叶挺陪同,来到黄山.在黄山期间,周恩来看望了在疗养所养伤的新四军战士.当他途经小补桥时,叶挺军长为周恩来摄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李德刚 《党史文苑》2008,(3):18-19,24
周恩来是新中国首任政府总理,他的行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以后的发展范式和行政方式.他对中国行政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从行政宗旨的确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行政中的落实、依法精简廉洁政府现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周恩来对我国行政发展的贡献,并作了简要评论.谨以此文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4.
齐霁  沈洁 《党史纵横》2010,(8):24-26
习仲勋与周恩来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相识,在此后的数十年风雨历程中,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心、教诲和伟大人格的熏陶,十分崇敬热爱周恩来。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期间,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他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与称赞。在他遭受磨难时,周恩来同样对他悉心呵护,倾力相助。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虽然已经离开我们22年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周恩来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周恩来对立场问题非常重视.在对敌斗争中,他有坚定的原则性.对待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他决不屈服.在民主革命时期,他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7年“四·一二”事变的第二天,周恩来就和赵世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领导了20万工人大罢工,向国民党讨还血债,并给党中央写出了《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意见书,要求为死难者报仇.1941年1月11日,“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重庆,周恩来立即向国民党代表张冲提出抗议.1月17日,当得知蒋介石签发命令,要取消新四军番号,审判军长叶挺时,他立即给何应钦打电话,斥责国民党的作法是“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本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晚上,国民党新闻检查官无理  相似文献   

16.
周恩寿是周恩来的同胞弟弟,他生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廿三(1904年4月8日),名恩寿,字同宇,也叫过桐宇.由于周恩来投身革命,长期遭敌人通缉,要求受他牵连的主要亲属改名回避;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要求他的亲属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以免受到特殊照顾,因而,周恩寿从1928年起即一直以"同宇"为名.  相似文献   

17.
正在周恩来幼年时,他的小婶母(嗣母)陈氏有位亲姨娘住在淮安城内的东岳庙附近,周恩来称之为姨外婆。姨外公名叫龚怀朴,是常州人,他多年任山阳知县的钱谷师爷,家境比较殷实。龚怀朴有个独生子叫龚荫荪,博学多才,后来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他对年幼聪明的周恩来很器重。在1907年周恩来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后,他特意让周恩来到他家的  相似文献   

18.
B篇:周恩来的专机任务一点不稍轻松 一、"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为执行周恩来出访专机任务敲响了警钟 60年代初,空军开始担负中央首长出国访问的专机任务,何廷一肩上又落下了执行周恩来出访专机的重任.这是他在完成毛泽东的专机任务一年后,领受的又一重要使命.他为能执行总理的专机任务,感到万分荣幸.  相似文献   

19.
他,在周恩来总理身边15个春秋,日日夜夜照料着总理的生活;他,伴随着周总理夫妇走完了生命最后的岁月,亲手撒下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骨灰。他就是周恩来的贴身警卫员高振普。  相似文献   

20.
1931年冬,党中央为加强对红四军的领导,派周恩来去红四军工作.周恩来从上海乘船到汕头,然后步行去闽西.途经福建、广东交界山区时,闽西特委派了工农通讯社的武装人员护送他,还特地为他备了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