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的,是清朝修建的一座极其宏大精美的皇家宫苑,共占地350公顷。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帝王不断扩建和增修,形成圆明三园的格局。圆明园的修建长达150余年,动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建造了举世无双的离宫御园。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天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而且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圆明园三园之内的景点有100多处。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同紫禁城的建筑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是一座废园,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废园像她这样受到如此持久的议论和关注。她留给人们的最后印象是一场冲天大火,纵火的是远道而来的英法侵略军。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这是一个巨大的耻辱。这场劫难虽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但直到如今,人们依然能够强烈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也许是因为发生在圆明园身上的故事太过悲怆,屈辱太过深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用传统中的“凤凰”意象来呼唤她的重生与崛起。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八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为纪念圆明圆被毁一百二十周年而召集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从事建筑、园林、文物、历史、地理等方面研究的七十多名专业人员,与国家建委、国家建工总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在七天会议中,有关专家就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  相似文献   

4.
圆明园记忆     
记得1964年的秋天,我们到圆明园树村大队去参加收稻子,那时候我正在北大中文系念二年级。从此大西门出去向北再向东,拐进一条南北向的土路,就进了圆明园遗址,当时叫“废墟”。一路上有残垣、断桥和雕刻精美的汉白玉不时出现,同学们议论着哪一件像是宫殿的柱石,哪一件又可能是喷水池的花边。树村的农民在山坡上种了果树,在平地上栽了稻子,几洼若大的湖,水面也是干干净净的,有人说,当初那湖的名字叫“福海”。 80年代,圆明园被辟为公园,有山有水的原长春园和圆明园的东半边被围墙和铁丝网圈了起来,有民工在那里清理福海、造桥修路,  相似文献   

5.
夜已很深了,但脑海里仍不断浮现出刚才电影的镜头:荒原中的垣亘,坍塌的梁柱……我深深地陷入沉思。两次的抢掠,两次的烧杀,东方这个神秘的梦被魔爪撕碎了,人类的丈明与智慧的结晶统统在大火中化为乌有。两代人的血汗,千百万黝黑脊梁所支撑的奇迹,从此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模糊了,残缺了,消失了,只有几根残柱依然在暮夜中矗立。这就是——圆明园。“能烧的全烧了。”都烧了?全都烧了?不,不是的!当年的大石头如今还留在园中,当年的小草还在园中顽强生长,而且生气勃勃!圆明园烧了,中国人民的气节没有被烧掉!中华民族的脊背没有…  相似文献   

6.
2008年,圆明园建园301周年。 三百零一年前,它是“万园之园”,一百多年前,它惨遭兵匪焚掠,三十年前,它是故宫禾黍,如今,它陷入尴尬茫然。数十年来,它不断变得簇新、鲜亮,也不断变得丑陋、破败。该如何对待圆明园?却始终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7.
流浪艺人部落──圆明园“艺术家村”侧记佛光“圆明园有个艺术家村”。这作为一个新闻题材被各种传播媒介纷纷报道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于是圆明园开始有新的意义,诸如:中国的苏河区,中国的格林威治村,中国的拉丁村……等等。无论说它是偶然还是必然,反正,艺术家村是有了,各种报道、议论、评价有了。并且暂时还没有象前苏联斯大林时代那样用推土机将莫斯科郊外的艺术家村推掉的迹象。在圆明园附近租房进行创作和生活的艺术家在80年代初就有了。当时只是零零星星。他们租的房子大多在圆明园里面。因为比较安静,而且房租也低。不过他们在那里的居住都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而这些艺术家后来大多移居国外,留下来的也都搬出了圆明国。80年代末,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圆明园的围墙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居住在圆明园也不再安静,生活也不方便。从1991年开始,一些从事绘画、诗歌、摇滚乐甚至戏剧、影视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西南角发现了福缘门村这块地盘,他们开始聚集,艺术家村就这样形成了。外界也叫开了,陆陆续续来过这里居住的“艺术家”已有上百位,而长期居住的目前也保持着10多位。对于圆明园艺术家村的关注,有很多种类。最敏感的首先是圈里的人。许多画画的在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明园不仅是一处被焚的皇家园林,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在她成为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之后,“修复”、“利用”也随之而来。对这一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于一身的文物,如何修复,如何利用是一重要课题。赵光华先生自七十年代初期便关注着圆明园遗址的命运,并为其免遭继续破坏奔走呼吁.他提出将圆明园放到重大政治历史背景中去认识的观点,提出先施行过渡形式、经过综合试点,达到完成“悲剧美”的修复思想,他的意见很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不管怎样,“建设性破坏”应当立即制止,盲目的建设、投资也不可取,我们要珍惜这一份历史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9.
最近,“圆明园事件”愈演愈烈。(见本刊2005年5月上期《“圆明园事件”波澜》)。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余波未平,又传出圆明园出租湖心岛“、万春园别墅”一系列事件,有关圆明园的园林、生态、文物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今天,谁来呵护我们的圆明园以及撒布在广袤大地上更多的“圆明园”,这个历史课题,谁也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0.
站在圆明园的土地上,它的盛衰就象一幕幕电影从脑海里掠过,土里依稀残存着一些英法联军焚烧后的痕迹,凝固在圆明园的土里,凝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里。"一个投资3000多万元的防渗工程,从被媒体曝光到紧急叫停,从专家争论到公众参加中国首次环保听证会,这座沉寂已久的“万园之园”,骤然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掀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的领导下,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实现了两个关键性的重大步骤:一是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要把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2000年,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先后批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4,(3)
<正>作为中西合壁的皇家园林,300年前修建的圆明园已然走过了太多的沧桑。它的屈辱经历其实是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缩影,西方列强的入侵,撕开了圆明园的伤。300年后,当我们试图寻找和抚摸这些伤口的时候,发现其距离真正的愈合仍遥遥无期。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至今仍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遥诉对故国家园的绵绵思念。300年之殇圆明园,万园之园,痛史中的痛史,一段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残垣断壁,芳草萋萋。站在圆明园的大水法面前,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的活动中,我重新观看了历史片《火烧圆明园》,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影片展现的是186o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清代皇家园林、皇家博物馆——圆明园的情景。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血战八里桥”,这悲壮惨烈的一幕,是清廷反抗侵略者的最后一击,数万八旗将士全军覆没。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长矛与弓箭敌不过洋枪洋炮,清兵尽管勇猛,但对远方射来的枪弹无可奈何。在嘶嘶的火枪声中,他们一个个身中数弹,马失前蹄,成了敌人的活靶子。最终,英法联军凭借自己先进的武器,以微弱的损失赢得战争。英法联军…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22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在北京游览期间,偶然目睹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这一“宏伟工程”。据后来记者目击:机器将干枯的湖底土层翻起,再压平。工人把6米宽、50米长的大卷白色防渗膜展开后铺在湖底,再覆盖上50厘米厚的土层,然后用水泥将防渗膜与驳岸砌死。张教授认为,对圆明园的天然湖底进行如此严密的全部防渗处理,无异于为圆明园“掘墓”。而圆明园管理处的解释是:圆明园长期严重缺水,此举是为了防渗,使湖水“绿水长流”。此事件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媒体披露,这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的耗…  相似文献   

15.
最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和其他各方的强烈反对,强行拍卖两尊“圆明园兽首”,引出一系列戏剧性后果和天下舆论沸沸扬扬,不禁令我想起与“圆明园兽首”遭遇相似的希腊“额尔金大理石”(也有资料译为“埃尔金大理石”)。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不少人在谈论北京的圆明园,在几个展览会上,都有题为「圆明园」的摄影和绘画,画面大都描绘高低错落的残柱和檐头,扬溢着人们对这所名园的怀念和仰慕。我们常说的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圆包含一百五十多个景色。景色各异的风景区,各有美妙的名称,如九洲清晏、万方安和、夹镜鸣  相似文献   

17.
晓沙 《台声》2008,(1):72-79
作为盛世君主,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在完成了雍正时即已初具规模的“四十景”的同时,更于东邻别创长春园,于东南并入绮春园,后又扩建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创建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连同康熙时经营的畅春园,合称为“三山五园”。至18世纪中叶,京城西北郊形成了以圆明三园为核心的蔚为大观的风景园林之海,圆明园的声名远播四方,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之久。住这漫长的岁月中,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圆明园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朝,圆明园三园的风貌,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沙可 《传承》2012,(1):78-79
作为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和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圆明园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多年来,关于圆明园的“存”“修”之争也一直持续,“废墟派”主张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创伤。  相似文献   

19.
陈秋圻 《创造》2001,(5):26-27
云南省在提高城市化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中,要把住宅意象放到构建城镇形象的突出地位。如何在居民住宅意象中体现云南城镇特色,应作为当前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住宅意象是城镇形象的题中应有之意   英文 architecture(建筑 )一词源于希腊文“第一、最重要”和“技艺”两个词组。几乎所有的西方艺术史著作都将建筑列在首位。文学大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是人类用劳动创造的带有浓重文化、历史沉淀的文明。   住宅是建筑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圆明园建园301周年。三百零一年前,它是"万园之园",一百多年前,它惨遭兵匪焚掠,三十年前,它是故宫禾黍,如今,它陷入尴尬茫然。数十年来,它不断变得簇新、鲜亮,也不断变得丑陋、破败。该如何对待圆明园?却始终没有答案。1月3日,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浙江东阳。冬日清晨的横店西郊枯草丛生。"这里就是要造圆明园的地方。"卢理明抽了一口烟,指着眼前连绵的荒坡说。一条刚浇好的水泥路在他的脚下延伸,道路的一头,已经和永康至东阳的省道实现了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