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明哲 《党课》2012,(11):102-104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亏,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一词义,后也作“与世推移”、“与时推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使用的“与时俱进”一词,与“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推移”、“与世推移”词义相近,但明显扬弃了这些词义中的消极意味,体现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马年聊马     
综观古今中外,马在世界各国和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御”,也就是驾驶马车,是基本的“六艺”之一。在欧洲中世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逐渐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骑士,后来成为一个社会阶层。无论日常生活里的“骑”“驮”“驾”“驭”,还是战场征途上的“腾”“闯”“驰”“骋”,马是人类亲密无间的朋友、生死相依的战友。无论在诗、词、歌、赋里,还是在琴、棋、书、画中,都不乏马矫健的身影、铿锵的蹄音。  相似文献   

4.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快乐大叔 《党课》2011,(19):96-98
不知从啥时候起,人们一提到“艺术”一词,常常与“玩”这个字联系在一块儿。好像艺术真的就是“玩”出来的。其实呢,快乐大叔觉得,这应该算是一种调侃。说“玩”往往有自谦和自嘲的成分在其中,换句话说,既然我只是个“玩”艺术的人,不管是琴棋书画也好,吹拉弹唱也罢,水平哪怕再拿不出手,一个“玩”字也就都给化解掉了。  相似文献   

6.
《先锋队》2010,(12):62-62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制度的核心是对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9):41-41
正如所谓的“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等概念一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词也是“老外”发明的。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家普瑞哈兰德和哈梅尔共同撰写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在这本书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词被首先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关于企业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的能力……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2,(4):22-2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虚,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老年人发挥余热”之说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报刊上经常出现“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提法。有时一些领导同志在报告中也常用“余热”一词。很多人后来逐渐明白,“余热”一词是名为褒奖实为贬义之词。故近年来已不大用“余热”来形容老年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了。最近,一家报纸上有一篇报导,小标题为“45名离退休党员乐呵呵地发挥着余热”。看了这篇报导,想想这个标题,心里着实不是滋味。为居民做好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仅仅是发挥余热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们所称的老年人发挥的“余热”的含义。按照词义,“余热”无非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多余的热量…  相似文献   

10.
民生与民心     
“民生”一词同“和谐”一样,是今年两会召开以来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当然也是中国百姓如今最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语之一。这反映了党和政府把民生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深入民心,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11.
父母算老几     
父母算老几?这个问题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古代是这样排的:天地君亲师,父母算老四。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天”、“地”、“君”、“师”?  相似文献   

12.
温卫东 《新湘评论》2013,(18):38-3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赋予“改革”“开放”这两个“旧词”以新意的基础上,于1984年2月9日在厦门考察时,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改革开放”一词。1987年至1993年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14.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概念 ,也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古代 ,历代王朝对其称谓虽不尽相同 ,但均视其为官吏之楷模 ,倍加褒扬。此种偶像式宣传成为封建统治者澄清吏治 ,维持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 ,对如何批判继承与利用这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可谓见仁见智。其实 ,“清官”的内涵颇为复杂 ,学术界对其特征虽不乏一定论述 ,但仍有进一步解读之必要。本文拟从价值理念、思想品格、行为特征、历史命运四方面对此略陈管见。一、价值理念 :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清官”一词并非古已有之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10,(4):55-55
你“跳槽”了吗?在眼下,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话,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有没有炒老板的“鱿鱼”?你是不是还在原来的地方工作?殊不知,在明清时,“跳槽”一词却是青楼用语,含有狎邪之意,相当不雅。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部队我们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同志把自己的直接领导叫“老板”,把上级首长也就是领导的领导叫“大老板”,同志之间也往往以“老板”相称;有的是在与地方交往、移动电话中这么称呼,有的甚至当着领导干部的面叫“老板”,而有的领导也很受用,满口答应。那么,“老板”一词流行军营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相似文献   

18.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布留春 《唯实》2003,(6):68-7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是对全党进一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以及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与时俱进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与时俱进一词 ,最早来源于《易经》中的“与时偕行” ,后来《魏书·列传文苑》中又有“与时俱化”、“与日俱新”等词语 ,这些词语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时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