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市 《理论研究》2013,(5):75-78,80
审美在客观上必须承担在经济建设中的责任,我国经济建设的措施才是全面的和更为高效的。既要注重美感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和培育经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又要注重发挥“审”的功能,同自身和经济环境中一切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的错误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推进经济审美,要注意正确运用辩证的、逻辑的思维方法。培育和强化经济审美意识,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意识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积极地推进经济审美,就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劳动资源消耗和时间消耗。  相似文献   

2.
王海青 《理论学刊》2003,(1):140-141
东晋赋学理论呈现出衰微趋势。这时期的赋学理论体现了政教赋用观到审美赋用观的过渡 ,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以及尚辞采、重音韵的形式追求。东晋政局的无能 ,赋的“体物”传统 ,玄谈风气的炽盛 ,是东晋赋学理论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速,不仅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社会审美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明与腐朽、理性与恣意、审美与嗜丑的斗争一直存在着,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才能使社会彰显公平正义,使文明、理性、审美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要把立党为公、公而忘私作为衡量党性、美丑的根本标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的各级干部向善向美的总开关,“既严于律己又开拓进取”是干部行为审美化的现实要求,要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转作风”,增强社会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分别概括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审美文化类型。雅文化是指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文化,它讲求技巧与修饰,精雕细刻,它反映社会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和情趣,没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欣赏。俗文化是指一种低层次的审美文化,它的特点是自然朴实无华,易被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所接受,它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和情趣。  相似文献   

5.
谢权 《世纪桥》2011,(21):104-105
体育舞蹈是融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既能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应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桂华 《理论学刊》2006,(5):123-124
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批评家,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中占有一定地位。周作人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走上中国文坛的,他的文艺思想集深厚的审美意蕴与巨大的矛盾危机于一体,具有长久的研究价值。周作人晚年撰写的《知堂回忆录》这样总结道:“在知与情两面分别承受西洋与日本的影响为多,意的方面则纯是中国的……”。在吸收、借鉴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中,周作人融合了科学与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以及以虚幻方式把握世界的东方审美意识,他的创作和批评更多展现出了中国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与传统儒家的“中和”美学意蕴。一、基督…  相似文献   

7.
张晶晶 《世纪桥》2007,(6):87-88
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法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和美学思想。现实主义作为再现型文艺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表现型文艺一样,都应是源远流长的基本的审美创造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它会变形为不同审美要求的反映。作为人类艺术的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渗透着审美和人类学的双重内涵。当代的现实主义创作形成了多元化的取向,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创造的视觉美学文化丰富多彩,而作为白族民族身份最为显著的标志——白族服饰则是探究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自古以来白族服饰流变的阶段特征,并从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自身内心审美意识的变更、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影响、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对白族服饰流变的原因作了浅显探讨,以期对白族视觉美学文化的研究和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是生活在西域的古老民族之一,维吾尔族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熟悉的传统形式创作、流传的作品,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编辑工作过程中,融入了编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艺术倾向、审美情趣,反映了编辑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过程中,选题策划是编辑创意的最初展现,而审读编排则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本章讲述了“什么是文学”这个文学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层次来探讨;第一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着重弄清文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第二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着重探讨文学区别于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特征;第三个层次,论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着重探讨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在讲述上述三个层次的问题时,突出地讲到了文学的源泉问题、文学的审美特质问题,形象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宋词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向来被视为古典美文的典范,能使人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有一些词在发挥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充当了记录社会风俗文化的载体.南宋时期,北方文化对以临安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影响十分巨大,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江南文化加以渗透.这一现象在当时的一些词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吴丽娟 《世纪桥》2010,(9):37-38
旅游地即旅游目的地,其广告是旅游广告中最具有传播意义和应用意义的广告。因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性,故旅游广告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经济状况。本文从旅游地广告词入手,在地域文化意蕴、景观文化意蕴、旅游者审美意蕴三个方面做了探讨。其主旨是提高旅游地广告的文化品味,挖掘旅游地广告的文化意蕴,让旅游地广告穿透旅游者的心灵而传达积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是指特定的时代、特定国家与民族普遍流行的习惯、风俗、感觉、情感、动机、理想、道德、风尚、社会舆论、各种成见与审美情趣等精神状况的总和。它是人们情不自禁地对社会现象所作出的反映,具有  相似文献   

15.
"狂欢"与"孤独"——网络文际交流悖论的审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斐 《理论学刊》2006,2(7):119-121
网络文际交流生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大型对话”场景,从而赋予参与者以“狂欢式”的审美体验。但与此同时,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又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的缺席,导致网络空间面临着成为“孤独的陌生人”栖居地带的危机。网络文际交流中“狂欢”与“孤独”并存的悖论表明,由网络超文本的平面化特征所引发的泛审美意识正酝酿着将交流活动转化为纯粹形式游戏的非理性冲动,由此进一步揭示出在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与人类审美化交流关系的失衡问题。对此,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在科技创新的旋律中渗入原点性的人文情怀,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中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审美化交流境界的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16.
胡慧翼 《理论学刊》2003,32(5):153-155
21世纪的中国影视创作,理应反映出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女性意识的新的高度.然而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原作所具有的女性立场、所体现的具有时代进步色彩的女性意识往往被消解了,而代之以或隐或显的传统男性视角.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以男权文化为底蕴的大众审美心理和接受视野的存在是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赵菲 《学习论坛》2003,(9):50-51
艺术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意识 ,展示社会生命的审美属性 ,以满足人们的心灵渴望 ,达到使人类身心健康、精神饱满、人格完美之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支柱 ,就不能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 ,借助艺术这种形式 ,不仅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 ,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而且能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与前些年相比,近年来的反映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更具历史纵深感,更善于向改革的深度开掘;在塑造人物的鲜明形象时,更注重性格内在的独特性。它们已不满足于再现改革的进程。而着意于以审美的方式反映和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改革大潮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因缘时会有幸成为弄潮儿的带头人,应该怎样再塑自身,迎接新世纪的黎明?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全方位地展示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为我们打开了众多审视周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使我们在领略文学艺术的同时,也能对那一时代风貌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网络化时代改变审美传统场域,带来一系列审美价值畸变,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审美观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的要求,从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审美热点、网络技术赋能、网络审美内涵四个方面培育大众审美情趣、塑造大众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发挥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