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和韩国青少年开发院联合举办的“中韩青年文化研讨会”于2005年10月30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与会的中韩两国学者围绕“中韩青年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评估”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探讨:韩流的文化特性、韩流在中国的传播路径、韩剧的收视特征及文化动因、在韩的中国青年体验到的韩国文化、韩国世界杯足球赛中青年群体行为的文化特征、中国大学生对韩国的看法、都市青年电影中的爱情、青年偶像崇拜等问题。与会学者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提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解读了韩剧在中国的流行的原因:韩剧倡导儒家传统,易使中国国民产生家庭伦理文化认同;韩剧唯美的表现手法,为青少年量身订做情感大餐;韩剧展现平民化的生活,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最后,韩剧文化创作上推陈出新,迎合中国观众常看常新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韩流"中的韩国影视剧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韩国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从韩剧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部运用历史元素的影视剧获得巨大成功。历史元素的使用起到了宣传其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是韩国的年轻人,甚至中国的年轻人也受其影响。中国应该从影视代表作品文本叙事结构、人物、语言特点等方面借鉴其在历史元素运用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韩流"是中韩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流"在中国的兴衰变化折射出中韩关系的嬗变。政治关系波动是导致2016年下半年之后"韩流"在华影响力大幅衰退的首要因素。但由于"韩流"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官方层面的变化不足以完全解释其衰落。作为"韩流"的参与者和被影响者,中国K-pop粉丝群体的集体"反叛"是导致"韩流"在华向内收缩、影响衰减的重要补充性解释。中国K-pop粉丝群体在21世纪前十五年通过内生性和外部性因素塑造起粉丝身份,并在大数据时代形成"饭圈"和"饭圈文化",这为2016年"萨德"入韩事件引发中国K-pop粉丝从"偶像第一"到"国家面前无偶像"的大转变奠定了基础。"饭圈文化"在此过程中与民族主义情感结合起来,衍生出一种新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方式——粉丝民族主义,并逆向对中韩关系产生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也变得日益复杂。中国青少年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两道数字鸿沟:一是“接入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较大;二是“使用沟”,即家庭背景较好的青少年拥有更加健康和高效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两道数字鸿沟均对教育不平等产生重要影响,“接入沟”的影响表现为中介效应,“使用沟”的影响表现为调节效应。由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调节效应是当下互联网影响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机制。在弥合互联网“接入沟”的同时不断缩小互联网使用方面的阶层分化应是未来公共政策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以非积极元素为主的“非主流”文化在青少年的推崇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青少年狂热追求“非主流”,有其心理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负起共同的责任,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尤其是在青少年亚文化领域其影响更为明显,产生了以“否定”、“破坏”、“颠覆”现存的一切价值观念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无厘头”式特征;网络恶搞;强烈的自我意识;偶像崇拜等。  相似文献   

8.
目前,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移动互联网正如火如荼。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手机互联网在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对青少年产生了异化影响。培养青少年的信息免疫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教育,构建青少年网络家园,坚持校园网建设“三统一”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是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邢悦  ;李智珩 《外交评论》2014,(6):125-139
21世纪以来,"韩流"在中国的风行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韩国政府是"韩流"背后的主要推手。随着中国在世界和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华公共外交。而"韩流"是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主要资源。韩国政府通过制定和推广"韩流"的文化战略,设立专门推广"韩流"的政府机构,以政府主导、政府指导企业和政府引导民间三种方式来实施对华"韩流"公共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效果。"韩流"公共外交的成功除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韩国政府与企业、民间的密切合作之外,韩中两国稳定的政治关系、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韩流"在推广过程中注重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以及大众的参与,也是促使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弘扬、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推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水平,为中国乃至人类建设新道德服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卿教授承担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学校中华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作,该项课题将在本世纪前十年持续开展“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的研究项目。“中  相似文献   

11.
儒家法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法治和德治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儒家法伦理思想无论是作为建设新的法律文化的参考资料,还是其背负的沉重包袱,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评价、激浊扬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信仰中国传统宗教的比例比较高。对福建省高校93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比较高的认同;遭遇困境是促使大学生转向信仰宗教的主要动因;传统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呈现出年龄趋小化趋势;大学生信仰传统宗教的程度并不深。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树立全人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实施内涵丰富的课程分类,对大学生安身立命,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鉴于此,大陆高校可以从中得到四点有益的启示:一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二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三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四是建立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后现代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联系,因而可以说明和谐社会在中国构建的必然性。刑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制度,应该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在和谐社会语境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能够使刑法发挥其治理而非镇压的技术功能,而后现代理论则为刑法的这种转向提供哲学上的合理性依据。立足中国本土资源,迎合中国实践应是中国刑事法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6.
少年中国学会非常重视学术文化事业,其大多数会员也以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们在学会活动中极为重视书刊的出版发行工作。他们自行编辑出版的几种刊物和丛书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中浪漫的理想追求氛围,对改造中国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对世界潮流的认同、对科学民主精神的呼唤。这些既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潮流的组成部分,又留下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于1931年9月18日悍然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竟然采取"绝对不抵抗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推动和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的一个耻辱.今天,我们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青年勇于担负起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青春活泼的一笔。继承着前人所托付的历史重任,承载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前所未有的良好物质条件和制度优势下,只有通过“树立远大理想”“勇于砥砺奋斗”“炼就过硬本领”,才能实现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只有通过“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针对青年的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已经开始展现出爱国、立志、勤学、修德、创新、笃实的实践理路,这必将推动当代青年逐渐成长为既能够坚持理想、不忘初心,又能够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新时代弄潮儿。  相似文献   

19.
Since modern time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Chinese youths have dared to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carrying the ideal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is becoming a for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nly through “establishing lofty ideals”, “raising courage to struggle” and “practicing excellent skills” can the unity of ideality and reality be realized. Only by “loving the great motherl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and “refining moral character” can the unification of personal and social values be realized.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hinese youths in the new era have begun to show patriotism, determination, diligence, moral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nd pragmatism.This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youth to gradually grow into talents who can adhere to their ideals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通过传播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息息相关,并对中国未来的命运和面貌产生重要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顺应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