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哲学观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哲学?学哲学有何用?这是进入马克思主义学科必须要讨论的话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类专业必须要研究的永恒话题。当然,每个人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会不同。而本文则是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肯定了哲学的工具性,研究了哲学的科学之科学性,以及哲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科学哲学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关系到21世纪的人类如何看待科学和发展科学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以反对基础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表象主义和摒弃形而上学为特征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代表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吗?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科学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哲学,它仍然属于哲学范围,它的任务仍然是对科学进行合理重建。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哲学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哲学是哲学在20世纪的重要发展成果,但文化哲学到底只是哲学的分支还是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呢?本文通过对哲学史、世界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下人们对文化哲学的认识三方面的考察,认为文化哲学是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模式,积极稳妥地建构文化哲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费希特哲学的核心是回答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人是什么?他对人向善的本性抱有非常乐观的信念,认为人性具有无限的可完善性。  相似文献   

5.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真理、正义、进步是唯一的目的,除此之外的中国化努力,难免会误入歧途。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致思趋向上的第一个特点便要求追求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获得的约束性信息和非约束性信息中的巨大差距,如何解释?如果我们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连这样的基础问题都不思考,还有什么资格奢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次,愿不愿、敢不敢面对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时代的变迁如此深刻,这本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机和动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说,山东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理解科学》一书是一个问题库,也是一个哲学式的答案集。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因素激励着科学工作者献身于科学?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科学工作者之间应如何交流?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怎样?造成科学功能两重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减少科学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诸如此类长期困扰人们的系列问题,在马来平教授与其弟子合著的新作《理解科学》中,都可以找到解答线索和历史借鉴。它的解答方式超越了具体科学知识,是直指科学本身的总体领悟,采取了哲学的视角、社会学的眼光和历史的长镜头…  相似文献   

7.
哲学对话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学界的共识。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之下,如何加强不同哲学,尤其是中、西、马哲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问题的厘清必须从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何以可能谈起,从何以能对话(前提根据)、为什么对话(目的意义)到以什么对话(话题内容)的分析进路,不仅是对话问题的展开逻辑,而且内在地蕴含着对如何来对话,即中、西、马哲学对话的现实路径这一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他的宗教批判,还是由于他的哲学批判?这是一个涉及到费尔巴哈是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尽管一提到费尔巴哈,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为他博得盛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但是本质地说来,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不过是作为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精脉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的延续和拓深。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拷问,包含三个可能性前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是何",即中国化所指"是什么"?实质问的是"被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差异属于什么性质?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可能",即中国化"为什么"可以成立?实质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可能移植中国吗?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可能",即中国化"应当怎么化"才是有效的?实质问的是中国人如何解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文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哲学追问,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和发展的时代,“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已经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形成共识。那么,如何科学地认识发展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的文章从哲学辩证法和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十年改革,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在这十年里,哲学在其昂首前进的同时也显示出步履艰难与沉重。哲学要改革、要创新、要自我完善,这是历史的必然。十年前的5月11日,当《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后,人们立刻预感到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推动哲学的变革。人们期待着中国哲学会以新的面目而出现。人们期望哲学的变革会为即将发生的经济、政治、观念、文化的变革起着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十年过去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声中,中国的哲学是否履行了它自身的重任?十年的哲学是否有重大突破呢?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中华文化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哲学的视角看,人类文化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存在关系,交融性和互补性的发展关系。因此,中华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继承、借鉴、交流、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它的恰当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时代维度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后果保持足够的反省能力。有鉴于此,本刊特发表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它的恰当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时代维度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后果保持足够的反省能力。有鉴于此,本刊特发表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它的恰当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时代维度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后果保持足够的反省能力。有鉴于此,本刊特发表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它的恰当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时代维度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后果保持足够的反省能力。有鉴于此,本刊特发表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现代性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对它的恰当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时代维度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后果保持足够的反省能力。有鉴于此,本刊特发表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同马克思主义其他思想家相比,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理论形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提出和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全面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试从“应用化”这一层面上,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近来哲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以为,发展固然必须从新的时代出发提出新的理论命题,但同时不应忽视马克思已经提出而没有展开研究的问题,或现今看来仍可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问题。可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由这么多人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问题没被涉及到?或虽涉及到,是否对马克思原著中讲到的某些话非得在究其原本含义上争论不休呢?对此,当代解释学的一个观点倒有些启发意义:历史思想的意义在于现代人作出什么样的解释。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通向当代人的桥梁。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没有过时,就在于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在当代并没有过时。当代人类尚未解决好这些问题,或者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可以说,问题就是桥梁,正是共同的时代性问题把我们的研究同马克思的思想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能对马克思哲学给出新的时代解释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们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统治下解放出来。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形成于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以其特有方式提出并解决了传统哲学不重视也不能解决的哲学问题,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再以传统哲学的在场方式而在场。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是作为生活准绳与指导人们生命活动的精神原则而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并非仅仅作为哲学知识而存在于文明之中。反思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涉及马克思哲学的在场方式、"问题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等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